中药饮片翻译中的文化内涵体现
朱函亭
杭州市中医院
文 摘:中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药饮片的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在如此众多的药名中,蕴涵着大量古代传统文化的信息,包括民俗文化、讳饰文化、外来文化等,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多元文化。本文针对目前中药饮片翻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中药饮片的翻译应诠释中医文化的内涵,以期能更好地体现出中药饮片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中药饮片;翻译;文化内涵
中药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从寻找食物时的偶然中毒到主动尝试,逐步认识和发现了一些动物、植物和矿物可作药物来使用。经反复实践了解到药物的性能与疗效,并从口述过渡到文字记载。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药。在历代本草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全面总结了16 世纪以前的中药知识,并有了很大发展,收载药物 1892 种。 1985 ~ 1989 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中国中药资源已达12772种之多。
1.中药饮片翻译的现状
中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药绝大部分为天然产物经采收后即为中药材 副作用较小,因而深受外国人士的青睐,而实际对外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往往只注重其药物的功效,而忽视其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如“ 防风 ”这味中药,由于他们不懂汉语,不知其字面的意义,就简单地记忆为 “Fang Feng” 。殊不知,防风是一味非常常用的中药,如果稍懂汉语的人很容易就从字面上理解了它的部分功效,肯定用于治疗 “风 ”有关的疾病。防风具有散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的功效,用于外感表证,头痛身痛,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脉拘急,破伤风之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1]。再比如“何首乌”,留学生可能只简单地记忆为“He Shou Wu”,根本不知道这味药它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一味药往往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有关长生不老、服药成仙的神话故事最多。何首乌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相传古时有一姓何名田儿的人,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很好奇,挖根煮吃,
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变黑,寿长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生何首乌具有润肠、解疮毒;制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治血虚,须发早白、腹膝酸软,神经衰弱、血胆固醇过多[1]。还有“牵牛子”,该药用于泻下逐水、杀虫的功效[1],英语翻译成“Qian Niu Zi”,其实这味药的命名很有中国特色。据说是因为医生用这味药治好病人的病,病家牵了一头牛送给医生作为酬谢,人们就称这味药为“ 牵牛子 ” 。以缅怀前贤医德、医技。
2.中药饮片的命名
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单独或综合起来命名的。
2.1 以产地命名
如“川连”、“川芎”等,皆因主产于四川具体地点而得名,“广木香”产于广东,“杭菊”产于杭州,“浙贝母” 产于浙江而得名。
2.2 以药物功效命名
如 “骨碎补 ” 能治疗骨折病人而得名, “ 千年健” 能祛风延年, “ 孩儿参” 用于补益儿童气虚。
2.3 以形色、气味命名
如 “细辛 ” 因根部细而味又辣而得名, “牛膝 ” 茎节膨大似牛之膝, “ 五味子 ”有五种味道, “ 干草” 是甜味,“苦参”味极苦而形似参。
2.4 以采集、炮制命名
有些药物的名字与它的采制的时间有关系,如“冬桑叶”、“冬天麻”,都是和季节有关而得名的。“醋元胡” 、 “ 酒大黄 ” 、“ 姜半夏 ” 等都是与炮制所用原料有关, “焦蒲黄 ” 、 “ 侧柏炭” 都是以炮制后的色泽而命名的。
2.5 以药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 “ 艾叶” 、 “ 苏叶” 、 “淡竹叶 ” 等;以藤入药的有 “海封藤 ” 、 “夜交藤 ”、 “ 鸡血藤” 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秦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 、 “ 竹茄” ;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 “ 蝉蜕” 、 “牛黄 ” 、 “ 龟板 ”;矿物入药的则有 “朱砂 ”, “ 滑石”等。
2.6 以颂扬医生的高超技艺而命名
据说古时潘州有位郭使君,他常单独使用一种藤蔓植物的果实治疗小儿虫症,效果特别好。后来,人们就把此药物取名叫 “使君 ” ,以纪念郭使君这位良医。
2.7 以译音而命名
有些药国内不出产靠从国外进口。药名常用译音。如产自印度的“ 筚拨” 就是这样。
少数中药源自国外,如“ 西洋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