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738|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元和戚继光,李成梁全战史(草稿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8 14:42: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北元时期在嘉靖,万历年间和明朝战事略显沉闷,这段历史网络世界的蒙古人向来不关注,原因是先前叙述已经很多,没必要累赘叙述,更何况戚继光,李成梁是保家卫国的忠勇之世,表彰忠勇,鞭打罪恶是普遍的价值。提不起兴趣苛责和较真。一直以来也没有兴趣去为这些历史去敲打键盘,码写文字。

        但是,最近看《百家讲坛》有一个事情却让人惊愕,《百家讲坛》在易中天之后逐渐没落,很久很久不在关注,郦波先生在2009年的节目《抗倭英雄戚继光》中说戚继光在蓟门董家口之战一下歼灭长秃5万人,我看到该节目的时候是2015年冬季。非常惊愕。

      在网络几年的撕逼大战中,一般来说,和满族争执的焦点是使用的资料,一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还是后来编纂资料的问题,是甲方资料还是乙方资料还是第三方资料的问题。和其他民族是资料的确定性的问题,简单说是有没有资料的问题。汉族学者一般来说学养是比较好的,一般来说不会再资料的问题上犯错,而是在“正名”,和“史观”上PK。一个是孔子的方法,一个是司马迁的。

     但是,郦波先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中,说擒拿长秃之战,歼灭朵颜五万人,震得我双腿战栗。就北元时期的情形,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哪怕历史爱好者都很清楚,长秃去哪里撒豆成兵变出五万人。一次歼灭蒙古五万人的战役,放到世界史上都是轰动的大事件,那得多大的动静啊。立刻搜索郦波资料,竟然是个南京师大的教授,竟然是博士后。

     这样明显的错误,这么多蒙古族人不指正,大概是因为自己属于当年侵掠的一方,不想为这些历史指摘错误,那么《百家讲坛》没人了吗?那么多研究明史的真的是视而不见,还是水平低下?
2#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4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10 18:55 编辑

首先,董忽力有多少人?
   略懂历史的都知道,董忽力所属不过300到400人左右,明史里多次出现董忽力带着300人左右出没的资料,明史里也记载“力部所属不300人”怎么能被消灭掉5万人呢?

   戚继光在蓟门十几年,斩获不过100多,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入门科的知识点,怎么出现5万人的歼灭了呢?


第一:喜峰口之战。郦波教授说戚继光8000出塞歼灭3万朵颜军的战役,这场战役被记录在明代的《万历武功录》里。“万历元年正月丙申,朵颜卫指挥董忽力等率领部落三百七十余人,至喜峰口关求赏,为守备邹柯擅役众军采木勇士高儒激致忿争,军遂与斗。杀我军通式及军丁14人,掳13人,我军夺虏人畜相当,监其四名。”这就是郦波说的8000全歼3万的战役。事实是一次边境的摩擦走火,双方各死了十几个人。被郦波教授虚构成一个8000歼灭3万的大战役。而且,这次是明方处置不当导致激变。“今朵颜董忽力虽激变又因,罪亦从简,应严晓谕,如果变生于部落,事起一时之忿,记将为首生事傅献阙下,及通将被虏送还,杀死人数相当,本夷另行议处,不绝贡抚,若执迷凶悖如故,即将抚赏裁哥。任设法擒缴。”
     第二:董家口大捷。也就是郦波教授说的戚继光歼灭兀良哈5万铁骑的战役。董家口战役,也称董家口大捷
    该战有非常详尽的记录,《卢龙塞略》记载:“壬戍,董家口谍报,境有贼夷三十于骑,先行,后不知数。总理命南北将领率军出榆木岭,董家口等关,连夜抄劫,葵亥将昏,至聂门之北安,离边百五十里,遇战,就阵斩获二颗,生擒贼酋一名。长秃,长昂之亲叔。”该战伤明军7人,杀长秃2人,擒拿一名
      这场战役也被记录在明代的《万历武功录》里。是时,昂不入贡者三年,自率骑寇洪山口,桃木林,界岭口,顷之,又逼长秃拥300骑寇我榆木岭,杀尖夜于锁儿等七人,已,持董家口杀尖夜二人。大将军提兵出塞百五十里,执秃,击董家口。

     喜峰口之战,一次边境摩擦,郦波先生描述成8000歼灭3万。10几人能被他说成3万人。


   

董家口大捷,杀2人,郦波能描绘成杀5万人。真是欺负全中国无人。抹黑中国史学,



     其脸谱化的描述戚继光,张居正,会给明史研究带来极大的破坏。会导致明史研究简单粗笨化。比如“倒张运动”。片面的吹捧某人,脸谱化某人,其结果是将历史研究导入曲艺化。失去历史的深邃和复杂。片面的吹捧戚继光,其战法,战功。如果是编写京剧曲目尚且可以勉强过去。但绝不能当做严肃的历史研究,戚继光两次出塞,两次失利。其车战,战功绝非郦波先生所胡扯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4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10 18:59 编辑

戚继光是在隆庆2年到蓟门,万历11年调离广东。下面是戚继光和朵颜部落有斩获的战斗。

隆庆3年,五月朵颜在五重安射杀明军烧炭军4人,俘虏4人。这样的事情在以前多隐匿不闻。戚继光,谭论,刘应届等都被待罪防秋,以责后效7月,建昌营中军官袁勋,千总余忠裕带3000军,出冷口,砍伐木材用来修边,在长岭购遇到200朵颜兵。遭遇战导致明军伤6人。光裕受伤。
隆庆4年:朵颜军在关外20里俘虏出边采木明军十多名。明军出击在牵马岭和朵颜军战斗,斩获1人。夺回被俘虏的17个明军。
十二月,朵颜俘虏明军出边侦查员2名,明军出击斩获朵颜1人。

隆庆6年:明军又一个侦查员被朵颜俘虏,明军出击斩获1人。

万历元年:正月,朵颜部落的董忽力带着300多人去喜峰口求赏,遇到明军出去伐木,双方摩擦争斗,董忽力杀明军14人,俘虏13人,明军杀董忽力人数相当,俘虏四人。这次摩擦走火,导致边衅再起。
二月,董忽力部落100多人进犯义院口,和明军战斗,明军斩获1人。
朵颜部落花当,伯颜兀带着100多人射杀明军,明军德温带着200人与之战斗,史纲,张爵援助,斩获朵颜3人。
明军徐学古出击,和几十朵颜军战斗,斩获15人。
八月在垣上,明军斩获朵颜1人,

万历2年:青道事件,明军南兵吴道宏,吴青二人,和朵颜人走私,用自己的米换人家的肉,结果还偷了人家小刀。朵颜这个人很生气,把吴道宏引诱出来,抢了他的斧子。吴道宏和他的弟兄夜晚出去在五道河射杀2人,割了首级想冒功。戚继光得知,处斩了吴道宏,吴青,惩罚了其他人。还对这些朵颜人进行了抚慰。
五月。几个朵颜小部落送还和以前俘虏的明军,戚继光恢复和这几个部落的贡市。
12月,长昂部落俘虏明军哨兵7人,杀架炮兵2人。

万历三年:正月董家口大捷,斩获朵颜2人,俘虏长秃。
四月。朵颜董忽力部落交换7名被捕明军,带7匹马,2个在边境生事的朵颜人,换回长秃。
4月,另一个部落的炒蛮比吉,60---70人进入古北口杀掠,明将宗儒带了100多人追击,在十八盘遭遇,原任总兵汤克宽阵亡,延绥中军傅辑,北古口千总高大朝,把总苏雪受伤,明军阵亡11人。另一份资料说高大朝,苏雪阵亡。)戚继光被罚俸三月

万历六年:7月,朵颜部落杀掠取水台明军,明军追到三岔口,被杀8人,朵颜伤亡也大约是8人。

万历七年:二月,在三岔口明军和500--600朵颜军战斗,斩获2名。
在荆林,明军和200多朵颜军战斗,斩获3人。
十月,斩获3人。明军阵亡1人,伤十几人。
十二月5万朵颜军抄掠辽东,明军出击,斩获4人。

万历8年:五月,朵颜杀明把总夫妇,明军出击在熊窝头遇伏,死伤很多,

万历10年:戚继光调离到广东。  


    就是这些战斗,这些绝非简单脸谱化的吹牛能阐述的,明军常常去朵颜界内砍树,要么烧炭,要么修堡。朵颜绝不许明军入界砍树。双方的走私,贡市,战争中的买卖,互相有彼此的投人。这就是复杂的历史,朵颜部落原本是明朝的藩属,也先来了压制的他们也得攻打明朝,此时的朵颜部落,土默特强大的僧格都仁,内喀尔喀进入朵颜底盘,朵颜部落碎片化,被压缩在长城附近,三面环敌,被迫和土默特、内喀尔喀姻亲,有时候还想投奔明朝,明朝不想因为这个问题生出事端。朵颜部落此时真是走投无路,首鼠三端。被迫的向东挤压。

      综述,戚继光和朵颜杀伤人数,明军还是严重一些。戚继光两次出塞,两次失利,不知道说的是那两次。所谓的车战不知道被神化了多少倍,即使在当时也被放大,一直到清朝和准噶尔的和通淖尔之战,车营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车营,在戚继光镇守的蓟门也许用的上,蓟门和朵颜边界是连绵的群山,路口就那么几个,车营在短距离内依靠群山,堡寨,长城,边沟,堵截缺口也许有用。无限放大他的作用,就可能导致失败。

   戚继光并不是郦波博士后吹嘘的那样,相反,从“青道事件”看出,戚继光的主要思想还是静守,不挑起边衅,不养寇自重,不虚报战功,不杀良冒记。这点和李成梁有天壤之别。
4#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5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10 19:02 编辑

黄勇事件

     黄勇是明军,后逃亡到速把亥部落,引导速把亥部落杀明朝守备2员,攻克堡寨十几个,杀官军500多人,隆庆元年,总兵王志道开马市,速把亥的人来贸易,被王志道捕获370人。让速把亥交出黄勇,速把亥交出了黄勇,但是王志道却依旧扣留了17人。导致战事再起。6月速把亥轻骑出击,明军追击被伏,死70多人死把总佟国勋等四人,速把亥趁胜攻克镇静堡。“辽东市之事,衅起于激虏”。挑起一次战争和连续的血亲复仇。黄勇和土默特的僧格都仁(辛爱,黄台吉)的女儿恋爱,苏巴亥为了自己的亲族,交出黄勇,得罪僧格都仁不说,自己的亲族依旧被扣留.十分气愤.

    隆庆元年12月,蒙古军突入罗汉洞,挖毁长城20多处,杀300多人,冲入抚宁,卢龙,乐亭等县,在李家庄杀明军2000人,多次战斗斩杀明将多名,四处杀掠军民12500多人。拆墙而出,结果在棒槌崖,因为没看清楚道路,群马奔腾堕入山崖,前边的勒不住马,后面的还在涌,堕入山崖几百人,明军在山崖下割去300多颗尸体的脑袋,谎称战胜,然后朝廷上下就到底是对阵时候斩获的算数,还是死后割去的也算数争吵不以。还有几百幼年,少年的头,皮色发青的头不算(估计是明军割去死掉汉人的头,和挖坟得到的冒充军功)。

总之“黄勇事件”导致的结果是,辽东双方结下难以和解的仇。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4:59 编辑

       这就要说到人头,和杀良冒记,边衅,和纪律。

    明代斩获一颗人头,即使妇女儿童也奖励50两银子,男子应该更重,重赏之下,明军打起人头的主意。《译语》里说如何辨别首级:“辨虏首级,发下垂无灸痕,气膻者并是。如浮水仰面者,即妇女(阴人则阳气在面,故仰。予尝论捣巢功,将斩获妇女者止拟赏,亦以除恶类;不拟升,则于名爵不滥),皮肉不缩者即僵尸,气腥者即汉人。”
     这样的奖赏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挑起边衅,比如正德七年,辽东的“朵颜三卫被恍惚搭子所逐,驱其牲畜入境避难,守备宁远都督指挥马标与百户钱成谋邀杀之,而取其所有,诡称犯边,以希升赏”。人家朵颜三卫以前是明朝的藩属,被压迫,投奔明朝,竟然被明军诱骗杀了,占了人家的财产,还骗朝廷的钱。

    嘉靖二十四“辽东长胜堡近边夷人百五十人窃朵颜马畜逃匿。指挥王勋孟儒所勋等纵之,住牧墙内,会虏入寇,勋等不能御,惧得罪,乃绐,执诸逃夷尽杀之,诈为与虏战,效首级上功。”

     嘉靖二十五年“辽东东宁卫指挥胡孝臣等为虏盗其马蓄,惧得罪,乃潜兵出塞,掩杀住牧熟夷二十六人,诈称对阵斩获,”
     明代辽东军的恶习就是杀良冒记,李成梁统辽期间,一个明朝的属夷部落因为盗窃了蒙古土蛮的牛羊,担心被报复,在万历六年投顺明朝,结果被明军以犒赏为名,趁其不备全部杀死,称作长定大捷。得了财,骗了朝廷的钱,升了官。
在血亲复仇的古代,这样的杀良冒记,不但挑起无休止的战争,而且让其他民族和明朝离心离德。更何况明军还杀汉人。

   《义县志》:“其守台,贴台不习于射,官军半入私门,敌至如入无人,而争买汉首以充级,”
    万历11年,李成梁军的十方寺堡大捷,朵颜军进攻十方寺堡,明军史儒,涂广不敢出战,割了汉人300多人的头,结果那些人头被死者的父老乡亲门认出来,那些梳着鞭子的达虏的头,不正是自己熟悉的亲人的脸吗?


    李成梁不但割汉人的头,还割明军,自己袍泽的人头,万历16年,李成梁军讨伐女真的那琳波罗,围攻不下来,军队死了一半,还冻死明军推车军几千人,原本是场惨败。李成梁竟然割去死去明军的头颅550颗,回去称作大捷。

    这样的制度,无论是从边境的安宁还是军队的纪律来说都是不利的。打仗不从战阵,擅自割头,要不就借老乡的人头,立个战功,弄点钱花。谎报军情。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0:32 | 只看该作者
李成梁骨子的问题在于贪

不折不扣的大老虎,李成梁和戚继光,是张居正捧起来的政治明星,他们写信给张居正都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隆庆6年,10岁的万历继位,张居正成为首辅,一直到张居正万历10年死去,这些年是张居正权倾朝野的时代,也是戚继光和李成梁风生水起的年代。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知道张居正的名字,是在《上下五千年》里。从那时起张居正就是一个极其脸谱化的周总理似的印象。很多年的沉淀,历史的那一张张脸谱早已模糊不清,历史反而呈现出一种深邃,如同漆黑的夜晚,深邃的天空。张居正此人在此不再评说。


算了不说了,扯远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0:46 | 只看该作者
李成梁的全战史分为三个时期。

隆庆议和之前的五年。隆庆元年1567----1571年。
隆庆议和到张居正死去的十年。1571----1582(万历十年)
万历十年到李成梁被罢黜的几年。1582----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02 编辑

       蒙古衰落之始和历史得失

      纵观蒙古历史,出现很多的军事家,但却只有一个半政治家,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后他的子孙达延汗能算半个政治家。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分析蒙古史后半段的得失,其实从达延汗的改革入手分析可以得知。

      没有成吉思汗,蒙古不会是一个民族,没有达延汗,蒙古民族也会星散。蒙古退出中原之后,在北元的阶段,有过达延汗的统一。达延汗遇到的问题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遗产,在大蒙古时期,继承制度是选举制度成吉思汗被推举,然后是窝阔台,后来推举的是贵由,再下来是蒙古大汗,蒙哥大汗去世后,忽必烈篡位后导致大蒙古汗国分成四个汗国,几大汗国互相攻打。忽必烈沿用了一部分中原的皇权体制。在忽必烈一系的汗位继承成为中原式的嫡长子,然后引进了一部分中国的官僚体制,以后在北元时代延伸出一套太师制度。

     作为一个军事立国的游牧国家,君王不是推选出来的,国家也不是在惨烈的竞争中打出来的血色江山。君王是生出来的。在重重的皇宫中,忽必烈之后的元代帝王越来越孱弱。官僚体制中的权臣势力强横。这是元代后期的政治弊端。

    元朝灭亡后,北元势力延续在强臣控制之下,强臣弱主时代有阿苏台部落的阿鲁台,卫拉特部落的也先。哈喇嗔部落的伯来,别里古台后裔毛里孩、哈撒儿后裔齐王勃鲁乃、永邵部首领癿加思兰都曾给过蒙古中兴的希望。也都在蒙古制造过灾难。达延汗统一蒙古之后,鉴于先前血的教训,废除了元朝的官僚体制。统一的蒙古部落派自己的儿子去统领,子子孙孙不断加强成吉思汗血统的统一性。达延汗的改革的一个弊端是,导致蒙古的“碎片化”,统一的蒙古被他的七个儿子分化,成为七个碎片,到了他的第二代子孙继续分化,第三代继续分化,蒙古不断的碎片化,导致蒙古再度出现中央虚弱的形势。迅速的一盘散沙。在达延汗去世的时候,蒙古右翼强过左翼就已经显露。在土默特的阿勒坛汗(俺答汗)时期,阿勒坦汗是蒙古最强的势力,中央蒙古为躲避和他的摩擦向东迁徙。如果是成吉思汗时期的推选制度,阿勒坦汗会毫无疑问的成为全蒙古大汗。如果是北元前期的“太师时代”阿勒坦汗会成为另一个土木堡俘虏英宗的也先。但是在阿勒坦汗时代,他无路可走。此时的蒙古政治上是一个困局。

    早先的阿勒坦汗,有过兵围北京,西平卫拉特,入中亚,占青海的军功,众多的汉人白莲教徒投奔他,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石敬瑭式的占据草原和中国北方军阀国家的政治构想。但是到了晚年,他却放下刀兵,抛开蒙古大汗,独自和明朝作买卖。然后修建佛寺,问明朝要他祖先留在北京的蒙古文佛经,修佛。很多次笔者在包头的美岱召和呼和浩特的大昭寺都努力想想一个龙钟老头,努力的用昏黄的眼睛都蒙古文佛经的形象。晚年的阿勒坦汗一定有种政治上的幻灭感。,他一生一定多次次想过拜托政治上的困局,但是他强大的父亲巴尔斯博罗特企图“篡位”的历史记忆太深刻了。如果他去做一个擎天一柱式的强臣,支撑起蒙古民族的走向,也先太师,阿鲁台太师,勃来太师等等的结局历历在目。在这个历史困局中,阿勒坦汗是个走投无路的人。
    《草原帝国》里,有一段论述,作者出于基督教的视野观测蒙古,说蒙古人第二次信仰佛教后,走向了衰落之始。蒙古人忘了自己是世界征服者,梦想着征服灵魂。其实,蒙古衰落是从达延汗的改革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导致缺乏强有力领导,这对一个军事民族来说是致命的,废除元代的官僚制度,导致类似阿勒坦汗这样的强者没有上升的阶梯,派自己的子孙去各个部落作首领,导致蒙古作为一个整体立刻碎片化。成为一堆小部落。藏传佛教的进入,加速了这种碎片化。“汗号”随意发送。导致蒙古碎片化更加加重,正宗的中央蒙古大汗的政令,根本没多少作用。这是蒙古衰落的开始。

     如果比较蒙古民族的三种政治制度,成吉思汗时代,忽必烈时代,达延汗时代的政治制度,各自有各自的对应时代的适应性,也有各自的弊端。在继承人问题上,成吉思汗的推选制度是最好的。通过推选可以将最具有统领能力,最有军事才能,最能兼顾各个部落的首领推选在大汗的位置上。官僚制度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制度,也能将整个蒙古民族最卓越优秀的人才向上流动。这是蒙古在13世纪武力显赫的动力来源。随着横跨欧亚的大国的建立,统治基础的变化,统治地区的文化多样性,这套制度的弊端显现,忽必烈篡位之后,建立了新的官僚体制,嫡长子继承制度。迅速的导致皇宫里的皇子的孱弱,权臣弄权,操纵皇室在整个元史比较普遍。北元时代早期,依旧延续着权臣弄权的”太师时代“。达延汗的改革,限制了权臣的出现,也限制了蒙古民族中“能人”发挥才能的机会,甚至是旁系的黄金家族成员也无所作为,导致了一个万马齐喑的蒙古后期沉闷。阿勒坦汗之后,蒙古没有一个真的英雄的出现,官僚达延汗将成吉思汗的子孙覆盖到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统一性,弊端是导致了蒙古部落的“碎片化”。藏传佛教的进入,精深的印度经院哲学给了蒙古民族深入思维的思考能力,也导致尚武精深的退化。藏传佛教的进入给了包括今天卡尔梅克、准噶尔、青海蒙古、喀尔喀、布里亚特、图瓦、内蒙古等等所有民族一个共同的文化根基,也加速了蒙古的碎片化进程。对比这三种制度的利弊,对比今天的满族和蒙古世界,达延汗的改革,是福?是祸?

     对比一下准噶尔汗国和满清,准噶尔汗国的致命死穴是文化的不同一性,准噶尔以2万兵力控制着大量的伊斯兰人口和土地,这种控制绝大多数呈现着统治的虚弱性,一旦俄罗斯,满清大兵压境。这些人口和地区不但不会成为后方和战争的基础,反而会立刻反水。让准噶尔三面受敌。准噶尔如果伊斯兰化,或许会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前锋和盾牌,和奥斯曼帝国一样。但是准噶尔没有伊斯兰化,反而在噶尔丹时期在中亚伊斯兰世界激进的推行佛教。满清是另一种做法,对蒙古联姻,用蒙古文字组建满族文字,学习汉族文化,礼拜孔孟。礼敬藏传佛教。。。。。。好像和每一个族群都呈现相似的面貌,结果最后失去自己民族特征,文化,心理,凝聚力。如今全世界50万准噶尔后裔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历史,习俗、认同。而1000万满族的满族文化却虚幻的看不清面目,对比准噶尔和满清,对文化的坚守,是福?是祸?

     达延汗,阿勒坦汗,阿勒坦汗的儿子黄台吉,察哈尔的图们汗。。。。。他们比我们多的多的想过我们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改革,不能擅自猜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一个民族都要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但每一个民族不能总在战争中生存。
总结这些政治制度的得失,大多学者都用是否是打造了一个高效的战争机器为政体来考察。那样就失去时间的维度,我想,达延汗,阿勒坦汗都曾想我我们的问题,我们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千年。是福?是祸?只有足够的时间维度才能呈现。

9#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03 编辑

      明朝记载的蒙古的衰落。

   明朝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达延汗改革之后导致的蒙古的衰落。在《番夷考》记载:“虏中走回人口传说,胡运盛时,凡部落皆太师统之,太师即华所谓大将也,有纪律,志不在抢掠。后废太师,以那颜领之,那颜即华所谓小官也,而差遣日繁。唯台吉领者得免差遣,是以诸部落乐为台吉所领,台吉即华所谓宗室也。凡台吉在孕,即争以为主,而供其母,生即奉归本营,故今之部落多领于台吉,台吉荒淫无节,志在抢掠,故曰胡运实当其衰也”

    明朝的记载,说明了蒙古从官僚的“太师时代”改革到宗亲的“台吉时代”的变化。这是从蒙古投奔明朝的汉人或者蒙古人的口述,蒙古从达延汗的改革开始衰落,是当时蒙古草原和明朝普遍的看法和认识。在官僚的“太师时代”,蒙古的人才能涌现在历史舞台,有着全局的战略构架。蒙古还算一个整体。而宗亲的台吉,未必有什么能力,各个部落都争先恐后的请成吉思汗的子孙统领,这样可以避免蒙古中央差役。蒙古社会不断的发生着碎片化,几代之后成为一堆小部落。而且统治集团在固化,蒙古的人才不在有上升的阶梯,总之,在当时的蒙古草原和明朝,都清晰的知道蒙古的衰落已经开始。

    在成吉思汗的改革中,成吉思汗干掉那些老牌的贵族,百户,千户,万户制度,让善战的凭军功能流动到社会上层,参谋制度的设立,让善谋的能起到作用,善于管理的来管理,善于生产的去生产,几乎发挥了所有蒙古人的潜力。不会有什么有才能的被埋没。
    而达延汗的改革之后,除了阿勒坦汗还有着蒙古的余烈,蒙古再没有一个英雄出现。
    是福?是祸?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05 编辑

      蒙古的左右翼

       讲戚继光和李成梁,必须知道当时明朝的“西怀东制”政策。为什么明朝要“西怀东制”,就必须要稍微介绍一下阿勒坦汗(俺答汗)
    大约在达延汗时期,蒙古基本形成左右翼,阿勒坦汗是强大的右翼,中央蒙古是弱小的左翼,其实在达延汗去世的时候,右翼的阿勒坦汗的父亲巴尔斯博罗特,就篡夺了嫡长孙博迪阿拉克汗的汗位。历史没有假设,如果阿勒坦汗的父亲篡位成功,会不会对达延汗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种拨乱反正呢?
     蒙古社会,在继承问题上,必须立贤。清代的继承制度,就不是立长。成吉思汗的推选和满清的立贤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
    从阿勒坦汗的父亲不成功的篡位开始,蒙古左右翼就存在矛盾,蒙古右翼十分强大,中央蒙古的左翼一直担心被右翼吞并,向东发展。所谓的“西怀东制”,就是对东部弱小的蒙古动武。
     明朝记载的阿勒坦汗的强盛的一些片段。《北虏始末记》王世贞记载:“俺答有四万骑,其精兵万余骑,。。。。其精兵戴铁浮屠,马具铠,长刀大簇,望之若冰雪然。咸一当百者,让不轻易与我战,即余骑足扼我矣。”《云中降虏传》刘少恤记载:“大同独当俺答一面,虏中俺答最大,故北虏酋也先裔孙也,部落十余万人,明盔甲者三万有奇,马四倍之”。《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瞿九思记载:“大将军仇鸾验夷器,坐纛缨用五色,顶用铜铁,喇叭用木,帽用红氆氇,靴用粉皮,袋用金甲,上用明柳叶,下用锁子,围肩绿闪色,袄黄缎边,臂手用皮吊线,裤用皮,佩香系绦。皆异常,与汉同,大惊。”

     在蒙古右翼的阿勒坦汗时代,阿勒坦汗带着他的重骑兵征伐卫拉特,占据青海,兵围北京,入中亚,武功赫赫。而阿勒坦汗的目标是,逼迫明朝互市。明朝是打不过阿勒坦汗的,所以“西怀东制”。就是要怀柔西部的蒙古右翼阿勒坦汗。明朝宣府以西的防线基本被残破。

    所以,隆庆五年,明朝和蒙古右翼互市,是要划分戚继光和李成梁的战史的一个分期的点。戚继光十几年斩杀不过百人,是因为他要执行明朝的“西怀”政策。而且戚继光也处在一个明朝和蒙古强大的右翼和平的年代。
     而李成梁的战功,也是从隆庆五年开始,阿勒坦汗的儿子,蒙古第一武士黄台吉,杀死辽东总兵王志道之后,李成梁才接任辽东总兵位置。在他接任辽东总兵之后,在东部的右翼蒙古势力,东土默特的黄台吉,哈喇沁的老巴都。由于明朝和蒙古右翼的互市,也不在攻打明朝。黄台吉和老巴都是在东部辽东战场最厉害的势力。这样和李成梁对阵的是蒙古弱小的左翼和内喀尔喀五部。

      然而后来,碎片化的模式也在蒙古右翼发生,阿勒坦汗死后,土默特立刻成为12土默特,碎成十几个碎片,在三娘子这样的贱人操纵继承问题导致这些部落互相攻打。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08 编辑

     蒙古右翼和明朝通贡的实质
     隆庆五年,明朝和蒙古右翼媾和互市。那么围绕着这个“朝贡”的实质。各方都从历史上有着自己的解释。
    明朝和明朝的文献,将“通贡”描述成,蒙古右翼向明朝称臣,明朝给予蒙古右翼一定帮助。但蒙古文献从不这样认为,蒙古历史文献说的是是阿勒坦汗打的明朝开始互市,写的象英法联军用枪炮逼迫清朝开放市场一样。
   孔子总说要“正名”,但明朝却总要在互市的问题上附加一些词汇。“互市”不是做买卖,而是别人向我称臣。阿勒坦汗多次侵入明朝,他的重骑兵兵围北京,难道是阿勒坦汗要打着明朝给明朝当臣子吗?
   历史上通贡有这么几种实质,
   第一:缴保护费,金代,辽代宋朝给北方交的“岁币”。实质是黑社会勒索保护费的形式。
   第二:做生意。中原需要战马、牲畜。而游牧民族需要布匹,奢侈品,在当时的左右翼蒙古都在积极发展“板升农业”也需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第三:中央王朝对弱小民族政权的“厚往薄入”。

   举一个例子,也先,就是那个俘虏英宗的也先也和明朝朝贡。“也先使每至京几千人,出入骄恣,殴守卫,掠人财物,至欲骑入长安门,稍稍约束,即弯弓持刀,夺马杀人,通事都督昌英每好语阻之,不听,辄辱骂”,这几乎就是到北京受保护费的样子了。
   通贡的实质,在于阿勒坦汗,互市的性质更强一些。

    戚继光遇到的零星边境冲突,也多半和朵颜通贡有关。
    而李成梁和左翼蒙古,以及内喀尔喀五部落的战争,左翼蒙古和内喀尔喀的要求要和明朝和蒙古右翼互市一样。他们也要互市。尽管明朝在张居正,高拱,申时行等等一代官僚制定的坚决拒绝和蒙古左翼互市的要求,要西怀东制。
    但是实际上,左翼蒙古在辽东和明朝互市,实际上也是被默许的。

   李成梁和戚继光相互比较的话,必须知道明朝的“西怀东制”。也没必要夸大戚继光的作用,戚继光和蒙古零星冲突中,明朝败绩还是多一些。戚继光的车营几乎是纸上谈兵,戚继光修建的长城防线,在满洲皇太极轻松突破后,作用很尴尬的呈现在那里。而戚继光的表现也是政策的需要。
   而李成梁,明朝的政策需要要“耀威于东”,需要他在东边动武。朝廷需要不断的捷报。而在战事上失利,或者军事上困局无法打破的时候,掩败为功,杀良冒记也就成为必然。因为朝廷需要这些。
   如果历史将戚继光借李成梁对调,我们看到的他们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0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13 编辑


      李成梁的敌人们
        上文分析了明朝的西怀东制政策。
         隆庆五年,明朝和强大的蒙古右翼议和互市。对于蒙古左翼,明朝坚决拒绝蒙古左翼的互市的要求。原因有这么几条。蒙古右翼相对应的是明朝北部重要的边镇,京畿之地。稳定的需要比较迫切,而辽东相对距离中心远一些。左翼蒙古的孱弱也对明朝构不成致命的威胁。而且厚往薄入的互市对经济的压力也是很大的,钱能给右翼,不能连左翼也给。明朝也希望在辽东搞出一些战绩,震慑蒙古右翼的阿勒坦汗。西怀东制也是明朝朝中压力导致。在朝廷内外抵御一些媾和带来的压力。

     那么在辽东战场,李成梁的主要敌人是内喀尔喀,其次是察哈尔。朵颜卫的兀良哈此时是明朝的怀柔对象,偶尔被胁迫或自愿参与辽东的战事。

    内喀尔喀的首领虎尔哈赤有五个儿子,占据了原来泰宁卫,福余卫的地盘,瓜分了这两个卫所。朵颜三卫过去是明朝的藩属,在也先时代之后,朵颜三卫被蒙古本部征服,逐渐瓜分。明朝坐视三卫被瓜分,没有救援,偶尔杀三卫人员来冒充战功。

      虎尔哈赤的五个儿子领有五个部落,就是内喀尔喀五部。
      长子:兀巴什卫征(明史称:兀巴赛、委正)。领有扎鲁特部落。
      次子:速把亥。领有巴林部落。
      三子:乌班贝穆多哥新(明史称:兀班)。领有弘吉剌部落。
       四子:索宁岱青(明史称:歹青、答补)。领有巴约特部落(明史称摆腰)
       五子:舒哈克卓力格图(明史称:炒花)。领有乌吉业特部落(明史称我着、兀着)

     除了内喀尔喀五部落,就是察哈尔的图们汗(明史称土蛮)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1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16 编辑

      李成梁战史第一个时期,隆庆元年----隆庆五年。

      隆庆元年,辽东总兵和巴林部落首领速把亥贸易,扣留速把亥的亲族375人,要求交出原苍头军黄勇。黄勇原本是明朝人,后投奔蒙古,先在黄台吉帐下,后投奔速把亥。深知明朝内部情况,带领蒙军多次攻打明边。

    速把亥亲族被扣留,只得交出黄勇,但是王志道释放了一部分速把亥亲族,依旧扣留了17个人,要挟速把亥。

   速把亥大怒,在隆庆元年  隆庆元年12月,蒙古军突入罗汉洞,挖毁长城20多处,杀300多人,冲入抚宁,卢龙,乐亭等县,在李家庄杀明军2000人,多次战斗斩杀明将多名,四处杀掠军民12500多人。拆墙而出,结果在棒槌崖,因为没看清楚道路,群马奔腾堕入山崖,前边的勒不住马,后面的还在涌,堕入山崖几百人,明军在山崖下割去300多颗尸体的脑袋,谎称战胜,然后朝廷上下就到底是对阵时候斩获的算数,还是死后割去的也算数争吵不以。还有几百幼年,少年的头,皮色发青的头不算(估计是明军割去死掉汉人的头,和挖坟得到的冒充军功)无论明史如何吹嘘此次战役,明将如何从山崖下割首级冒功,此次战役都是明军惨败。。
隆庆元年,卢昌抚乐战役。


    各边军士每与敌遇,辄解甲献马,忘义偷生,宜乞敕镇巡等官申严号令犯者,即以军法行事,一严烽火□侯言,各边墩望了日久玩怠,致贼窃入摽掠如入无人之境----《明世宗实录》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19 编辑

      隆庆三年,丁字泊战役


      正月几千北元左翼进攻丁字泊,官军抵御无功。明军失利
      但是四月明军却在夹河山城杀了女真建州张百失,爱失哈

     明朝文献的记载方法,总是将辽东的蒙古和女真战役混合起来记载,这样对蒙古的失利和对女真的胜利编辑在一起,给人一种整体胜利错觉。很多的研究者,学者,教授和叫驴都混淆了这点。甚至大言不惭的去出息各种会议,出很多错误百出的论文文献,流毒很广。这点必须纠正,请研究历史的那些人主意了,注意一下自己的素质,荣誉感。我不研究历史是怕你们沿街乞讨。

     这种北边对蒙失利,东边在女真人身上找补的做法,明朝的熊廷弼就曾尖锐的支出,他说:“每见我军出境,辄俘获一二千计,我仅伤亡一二卒。而平虏高平之捷,为境内之罕见者。其阵亡乃半。且浮余首虏,何也。境外袭取易而境内堵截难也。每见捣东夷,今年二千,明年千数百级。终不敢一报。而捣西虏辄报。报辄杀掠无算,不堵、不追而反趋海建取偿于东,以报捷,何也?取东夷弱易而取西虏强难也。每见大虏数万二、三十万入寇我俊幸皆少阵亡。而间与小虏千百骑战,屡屡亡至二三百人,何也?有战、有不战也。近见虏以五千人入大胜,三千入长定,仅三时而陷一堡,杀掠千数百人。及查往时,虏常以二三十万,抢五六日。十余日,而杀掠仅满百,或不满百人,何也?有报,有不报也。”

隆庆三年,丁字泊战役


      正月几千北元左翼进攻丁字泊,官军抵御无功。明军失利
      但是四月明军却在夹河山城杀了女真建州张百失,爱失哈

     明朝文献的记载方法,总是将辽东的蒙古和女真战役混合起来记载,这样对蒙古的失利和对女真的胜利编辑在一起,给人一种整体胜利错觉。很多的研究者,学者,教授和叫驴都混淆了这点。甚至大言不惭的去出息各种会议,出很多错误百出的论文文献,流毒很广。这点必须纠正,请研究历史的那些人主意了,注意一下自己的素质,荣誉感。我不研究历史是怕你们沿街乞讨。

     这种北边对蒙失利,东边在女真人身上找补的做法,明朝的熊廷弼就曾尖锐的支出,他说:“每见我军出境,辄俘获一二千计,我仅伤亡一二卒。而平虏高平之捷,为境内之罕见者。其阵亡乃半。且浮余首虏,何也。境外袭取易而境内堵截难也。每见捣东夷,今年二千,明年千数百级。终不敢一报。而捣西虏辄报。报辄杀掠无算,不堵、不追而反趋海建取偿于东,以报捷,何也?取东夷弱易而取西虏强难也。每见大虏数万二、三十万入寇我俊幸皆少阵亡。而间与小虏千百骑战,屡屡亡至二三百人,何也?有战、有不战也。近见虏以五千人入大胜,三千入长定,仅三时而陷一堡,杀掠千数百人。及查往时,虏常以二三十万,抢五六日。十余日,而杀掠仅满百,或不满百人,何也?有报,有不报也。”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1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6-2-8 15:21 编辑

    明代的几次拓边和侵占女真的土地

   这又要说到另一个问题。在女真,特别是建州女真问题上,是谁在入侵谁的问题。

   说到李成梁,不得不说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先俘虏英宗之后,女真卫所和明朝关系也动摇了。建州女真的李满柱攻打抚顺。明朝在成化三年1467年联合朝鲜对建州女真进行杀伐。杀了董山、李满柱,焚毁了他们的山城。
   之后,明朝进行了第一次拓边,建立了马根单,清河,碱厂、凤凰。汤站,草河等堡,侵占了建州女真的土地。
   围绕这些被侵占的土地,双方各有杀伐。明朝在嘉靖二十五年,又建立了散羊。一堵墙,孤山、险山等五个堡寨。这是第二次明朝拓边。
   然后是李成梁在万历年间,侵占了建州女真的六奠地区。

   这三次拓边侵占女真土地,对明朝和女真关系影响深远。很多辽东故事这里都有伏笔。包括李成梁放弃六奠地区,努尔哈赤的崛起等等。

    张百失和艾失哈在当时李成梁还没有侵占六奠地区的时候,他们在夹河山城,并没有入侵明边的行为,即使是入侵了,那也是回到他们的祖地。这个战役是李成梁主动突然袭击,杀了张百失、艾失哈。杀了人家160个人,余众远徙,遂空其地”

   李成梁起家的时候,就是险山堡的守将,对面就是建州女真的丰美土地。李成梁杀张百失,艾失哈,是否是他想占据建州女真的六奠的前奏呢?
   
   李成梁是保家卫国,还是杀人腾地?在这个时间中很难考证。作为险山堡守将,就面对六奠地区,李成梁很大的功绩,就是侵占了建州女真的六奠地区。
    这个情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杀张百失和艾失哈是侵占六奠的前奏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古语翻译事务所 ( 蒙ICP备11002213号-2  

GMT+8, 2025-1-29 01:26 , Processed in 0.1171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