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04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通泊之战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3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16:49 编辑



第十八章:和通泊之战

第三节:开战第三日,傅尔丹大显神威


       1731年7月23日,农历6月20。清准和通泊之战第三天。
       这天傅尔丹亲自出马,带清寇冲杀在附近侦查的准军。距离大营有多远?应该在5公里之内,因为目力侦查所能达到的大致也就这个距离。傅尔丹亲自率军,将这些在傅尔丹大营附近的准军“眼睛”冲杀的七零八落。攻杀了数次,一直到天黑。
傅尔丹要撤回科布多,他已经在21日袭击了准军哨所。战略目标已经完成。撤兵之前,要预防这些烦人的准军侦查队一路尾随。要打掉这些准军侦查队,准噶尔的小策凌敦多布在发动追击前,也会详细的侦查情况,在没有侦查前,谁都不会贸然的冲击敌人。所以傅尔丹必须打爆这些时时跟着他,盯着他的“眼睛”,这才能保证北路军撤军的安全。
      傅尔丹在23日几次冲杀,夺取北山和西山。由于前文所说,历史地图标注错误的问题,无法确定这个北山和西山的地望。应该是准军尾随而来的侦查队伍在傅尔丹大营的北山,西山,依据北山和西山侦查傅尔丹营地。
      另外,军队要保持高昂的士气,清军一天的冲杀数次,打的准军侦察队狼狈逃窜,这是很提振士气的举动。
对于准噶尔,军队还在集结,在大战前要尽量做好侦查,7月23日几个侦查队被傅尔丹冲杀一天,狼狈逃窜,但也真切的知道了清军的战斗力、武器、马力等等信息。
      7月23日,农历6月20.傅尔丹亲自率军冲杀准军侦查队数次,一直到夜幕降临。这一夜很奇怪。这个夜晚特别安静,安静的出奇。夜战是准军的日常,几乎天天晚上都会潜入狙杀清军,在巴里坤之战的日子,每一夜都有准军如鬼魅般潜行射杀清军,导致清军人马不得休息。多名经历和通之战的双方都说,前三天打了三昼夜,但23日是和出奇宁静的夜。以至于清军特意记录了一笔“本夜,贼人未来,不曾相战”




      傅尔丹在第三天,打掉了尾随他的准军侦察队,傅尔丹要撤退科布多了。傅尔丹也知道小策凌敦多布在集结,不知道傅尔丹是否注意到23日这个宁静的夜。这么宁静的夜,准噶尔在干什么?傅尔丹会相信这份宁静是因为他在一天内打散了北山、西山的数个准噶尔的侦察队吗?     这一夜准军在干什么?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4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9 15:15 编辑

第十八章:和通泊之战

第三节:开战第四日,傅尔丹移营地


      1731年7月24日,农历6月21日,开战第四天,傅尔丹率领清北路入侵军撤军。
       傅尔丹撤军的原因。有如下四种说法:
       一:开上帝视角告诉大家,因为傅尔丹已经完成战略目标。即:“北路以虚声惊扰,西路以胜兵掩击”,出发的时候,傅尔丹就看到准军分散在奇林路,轻装出发,企图趁准军不备偷袭得手,然后回撤。开战三天后,完成任务。傅尔丹要带着北路清寇撤军了。
       二:北路入侵军清寇里绝大多数官兵是不知道这样的战略机密的,傅尔丹要给他们一个理由,据清北路军察哈尔精奇尼哈番散济扎布说,傅尔丹领撤军的原因是:“因此地无水草,大将军(傅尔丹)传令移至到有水草处”。这是一个绝好的理由,大军开拔出征,稍微遇到一点准军哨兵,就要撤退,这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给蒙在鼓里的官兵。“无水草”是一个绝好的理由。出征清兵近2万人,每人如果都有副马,那么3到4万战马在三天三夜时间,将吃光营地附近所有牧草。按照准军喜欢夜战的传统,夜间马匹不能到营地更远的地方牧放,白天要戒备,有游牧生活经验的,都知道3到4万战马,要消耗多少水?多少牧草?所以这是一个傅尔丹移动营地撤军的最好理由。
        三:在《清世宗实录》《入侵准噶尔方略》等后来编纂的典籍中,说傅尔丹的撤军是因为,准军占据大山,难以仰攻,所以移营,诱敌邀击。《实录》是在雍正死后编纂的,《入侵方略》是在更久远的侵占准噶尔后编纂的。这些说法不过是给傅尔丹莫名其妙的撤军,找一个因果的理由。因为即使在当时北路军中,对撤军也不知所以。整个清廷对于“北路虚声惊扰,西路胜兵掩击”战略,知道的人不过雍正、张廷玉、蒋廷锡、马尔赛、傅尔丹、岳钟琪几人或者多一个阿其图,几个秘书章京而已。对整个战略,因为彻底的失败,后世几乎不提及。叙述此事,因为涉及到皇帝和军机处大人们的伟光正,如果不提总战略的因果,就要另有解释。
        四:《啸亭杂录》和《清史稿》一脉传承,说傅尔丹是中了计,遭到准军伏击。这种说法谬误之处太甚,不去批驳。

                   列出以上四种,请同学们听题:傅尔丹在1731年农历6月21日,和通泊之战开战第四天突然撤军的原因是( )
                  A:完成虚扰准军的战略目标
                  B:因为傅尔丹扎营处无水草
                  C:因为准军占据大山,无法仰攻
                  D:傅尔丹遭到埋伏

      这里还要说道一个研究历史要面对的甄别材料的问题,所有古代乃至现代,篡改历史是一贯的行为。为统治者隐恶扬善,标榜其统治合法性,决策者的伟光正形象是一以贯之的做法。所以在历史研究中,要以一手的战报、档案、多名当事人组成的信息网构建历史。即使是档案,清朝乃至于其他朝代也会进行大量篡改,小时候看战争片,敌人已经打进来,还有人不逃走去销毁档案,也是佐证。剩下来的《实录》《入侵方略》等等,都是宣扬统治合法性,统治者伟光正的二手材料,价值就更低。至于《清史稿》在整个排满的大环境中,编纂者更是使用小道消息作为正史,就更讨厌了。
所以,准噶尔史的研究,还需要100年,先用50年去仔细考证,发生了什么?再用50年去诠释发生事情的意义、影响等等。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1:5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21:53 编辑

第十八章:和通泊之战

第四节:再论和通泊地望


      前文确定了库列图岭,就确定了农历6月18日的第一战场。

       那么傅尔丹大营,据18日京旗1000前锋在2个小时内(一更)回来禀报傅尔丹,傅尔丹能派出2000援军,并驱散准军哨所估计,傅尔丹大营应该据第一战场博格达岭5到10公里。
       在开战第四天,傅尔丹向和通呼尔哈方向移营30里。(据永福暗查)这样又回到“到底哪个是和通泊的问题上”。傅尔丹向北移营,只能是今天被标注为呼尔嘎湖的方向移营。
       所以,有一种可能是,今天被标注为“达延湖”的是战报上的“图尔巴图诺尔”。而今天被标注为“和通湖”的,以及被标注为“呼尔嘎湖”的,曾是一个湖泊群,被称作“和通呼尔哈”。按照这个推测,开战第一天的第一战场在达延湖和库列图岭附近,傅尔丹大营在第一战场附近5到10公里处。在开战第四天,傅尔丹向北往今天呼尔嘎湖附近移动了30里。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1:5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10 17:08 编辑

第十八章:和通泊之战

第四节:双方人数


        和通泊之战双方参战人数,一直没有定论,从一万,到两万,到三万四万都有。现在做一下考辩。
        首先说清军,清军在和通泊之战中参与人数应该是接近2万。一万多的正兵,喀尔喀辅助军,加上属役。属役是干什么的?不具体说明,看过《权利的游戏》的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朔方备乘》等也称傅尔丹带兵2万。

        按照康熙末期、雍正朝的惯例,清朝北路入侵军如果有1万正兵,那么最少会有5000属役。官员会有几十名属役。八旗的属役更多。所以和通泊之战有1万人之说,说的是正兵。2万人的说法,说的是正兵加上属役、还有喀尔喀辅助兵的数目。
        清军的属役和辅助军问题,是很多历史问题争论点,比如准噶尔全歼清军的喀喇乌苏之战,有些人总说清军只有4000人。实际上4000正兵加上属役和辅助兵也就是准噶尔和藏地资料显示的7000人。
         以前也就清西路入侵军和北路入侵军人数,和人吵过,一些人非要拿着《实录》《方略》上的2.6万数目以为真理在握。这就是不计算属役和辅助军的原因。

       准军参与和通泊之战的人数:通常被说成3万,散布者是谣言集子《啸亭杂录》和地摊文学《清史稿》。
    《世宗实录》说6月初20,开战第三天,准军2万攻击清北路入侵军。
     《入侵准噶尔方略》上说6月初20开战第三天,准军有2万余攻击清军,24日准军有3万来攻击清朝入侵军。


       准军参与和通泊之战,有三万人的说法,应该有雍正给定的调子的原因。雍正在和岳钟琪商量战事的时候说:“船厂的折库纳参与和通泊之战回来后说,看光景准军有4到5万人,但是喀尔喀辅助军里的向导博罗尔,从准噶尔处被俘后逃回,博罗尔说准军加上回鹘辅助军还有幼童通共只有2万,朕认为这些都是揣度,我们清军决策高层做决策,筹划御敌只能将敌人考虑的数目很多,切不可因为敌人少,而轻忽了敌人”。这大概是雍正给定调子的由来。雍正觉得不能把准军考虑少了。(2万少了,4万多了。)

        准军投人巴图说,“准军是2万人,往清军阿尔泰一路出兵去了”。和通泊战役结束后“1万名发回游牧处,便将所得带回去了,还有其余1万名,仍然是两个策凌敦多布带着去喀尔喀了”,巴图作为准噶尔人,反应的是准噶尔方面的消息。而博罗尔作为侦察兵被准军俘虏,参与了此次战役,又有一定第三方的性质,他的口供可信度很高。
       准噶尔投人巴彦口供也说“和通泊之战我并没有去,但听得我们游牧处的人说,去年发往阿尔泰的兵是2万”
       准噶尔投人鄂仑说:“小策凌敦多布带1万人往北套(阿尔泰)里打了仗,留下3千兵在阿里斯泰住着。。。。。”
        综合上面所叙述,准军参与和通泊之战的,有回鹘辅助军,也有幼童平时辅助放牧,全部将近2万。
       和通泊之战是近2万清军入侵,遭到近2万准军阻击的一场战役。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1:5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22:00 编辑

第十八章:和通泊之战

第五节:傅尔丹扎营处,以及西山和北山地望


         20日,傅尔丹夺取西山、北山。
          以前读战报,我一直无法理解的是,库列图岭在南边,傅尔丹攻战北山干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
          后来,我想通了这个逻辑,我按照谷歌地图来举例。由于我没有实地考察战场,所以这个逻辑解释只是举例说明逻辑。最终的和通泊战场还要大量的实地勘测。
         第一:傅尔丹扎营处,一定是高坡,防止准军骑兵冲击。而且要占据水源,2万人,数万匹马,对水源的消耗是极其巨大的。而且傅尔丹一定会扎营在扼守奇林路险要的地方。据战报,和第一天的第一战场库列图岭相距5到10公里左右地方。我们假设傅尔丹扎营处为这座山坡。而且东山也能驻扎下2万入侵清军。
          第二:西山所在,在这条东山西边的5到7公里外,符合准军哨兵遥远观察的可能。傅尔丹20日占据这里,即能杜绝准军的偷窥,也能观察西边广阔区域的动静,和东山清军扼守河流和奇林大路。20日占据这里,为撤军做准备。傅尔丹占据西山后派塔尔岱、马尔齐率领2000兵占据西山。
         第三:北山所在,在东山和西山北边10到15公里。即清军撤军的线路上,过了北山,就到了回家的路上,两侧山峦不便于骑兵冲击。傅尔丹占据这里,是为了侦查北边道路。占据高岗观察哨所,为21日傅尔丹的撤军做准备。而在北山,并没有看到有清军大兵驻扎的记录。推测只是侦查和占据观察哨。
         所以:傅尔丹是个经验丰富的将领。第一天,开战。第二天前锋3000撤回傅尔丹大营。第三天,扫清西山,占据西山北山,为全军而还做准备。

       300年的沧海桑田,河流或许改道,地图可能被研究人员标注错误。假设未必准确。但拿出这份例图,只是为更清楚的说明战场上的逻辑,人员分布。因为,光是文字资料,太混乱了。如果研究者害怕被打脸,不敢深入,仅仅是文字性的以模糊传播模糊,就毫无诚意而言。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2:0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22:04 编辑

第十八章:和通泊之战

第五节:清军撤军时兵力分布


        1731年7月24日,农历6月21。清准和通泊之战第四天。傅尔丹撤军,他已经完成了“北路军虚扰、佯攻准噶尔”的军事任务。傅尔丹留下经验丰富,久经战阵的丁寿做殿后。殿后军有6000正兵。如何分布,我做一下推测
         西山:2000正兵
                    塔尔岱带着1000索伦兵,不知道是三城索伦还是达斡尔索伦。
                    马尔齐:作为呼和浩特副都统,应该带着土默特蒙古兵,也是1000人。
         东山:推测3000正兵
                  苏图:应该是宁夏满洲兵1000.
                  西弥赖:索伦兵1000人。
                  常禄:应该带领的是察哈尔蒙古兵1000人。
                  丁寿:前锋统领,海兰:殿后军参谋长,这2人应该没有亲兵
       承保:居中策应
                  应该是察哈尔兵1000.


          苏图是宁夏兵的副都统,承保带的是察哈尔兵,常禄带的也是察哈尔兵,马尔齐是呼和哈特土默特副都统。所以该战都是带领自己的属兵。
          一些探究者,认为该战以八旗旗帜等划分战区,我认为不可能,因为殿后军有很多是蒙古系、索伦系兵丁。语言系统是绕不开的,只有自己带自己属兵才能说得过去。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2:0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22:06 编辑

傅尔丹兵团

傅尔丹和从东路走的马尔萨总共4000满洲兵,达福、戴豪在前边开路,其中:
京城满洲兵2000
奉天满洲兵600
右卫满洲兵500
吉林乌拉满洲兵800

沙津达赖是傅尔丹营的殿后军
属下喀喇沁、东土默特兵800人.东土默特,不是呼和浩特那边的土默特。很多研究者混淆了这两个土默特。蒙古系的东土默特归喀喇沁的沙津达赖统辖
东西山梁各自有索伦兵1000人。西弥赖和塔尔岱分别统辖。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2:0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22:08 编辑

      殿后军构成

          在一万多正兵里,大致是5000满洲系兵丁,4000蒙古系察哈尔、土默特、喀喇沁、东土默特官兵,2000索伦兵,齐齐哈尔、黑龙江、莫尔根三城索伦1000人,塔尔岱带领的应该是这部分,塔尔岱也是齐齐哈尔的。
         布哈特索伦达斡尔1000人,西弥赖带领的应该是布特哈打牲人。
         殿后军的6000人里,3000多蒙古系,2000索伦兵,1000满洲兵。6000殿后军里,2000索伦是记载清楚的,我按照承保和常禄统辖察哈尔兵,但也看到一份记录说察哈尔兵总数是1000,如果是这样,殿后军为2000满洲,2000索伦,2000蒙古。
          希望早日解密《北路军军务档》,不要总藏着掖着。入侵他国,屠戮他国人民,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别和鬼子一样拒不承认入侵他国。早日解密,早日能研究清楚,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2:08:44 | 只看该作者
傅尔丹撤军阵型评说



      看了阵地分布图,观众朋友们一定会愤愤的说:“这他M的,不是让领导和少爷们先走”的翻版吗?第一天拔除卡伦抢军功,京城的少爷们上,立个功,撤军的时候,“京里的领导和少爷们先走”。。。。。我也曾经这样想过。
       但是,站在不同的人的角度去反复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我是傅尔丹,我也会按这个阵型撤退。永福后来明察暗访和通泊之战,总结京城兵并非庸碌,在射击精准度、连环射击上很优秀。但是毕竟是在京城,疏于马背,而且野外生存能力差。野战差。
       这样的京旗兵,会把在遥远边塞的战争当成一个浪漫主义的想象,铠甲鲜明,英姿勃发,鲜衣怒马,驰骋疆场。简直就是书房里的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开战第一天,让他们做先锋,会迸发出一定的战斗力。但是傅尔丹是个半生耗在蒙古的满洲将军,战争的风险,瞬间输掉所有的的危机的认识他都有。让野战能力差的一部分人,还有会拖累行军速度的领导先走,没有任何毛病。我是傅尔丹,我也会这样做。傅尔丹的军事能力比较强,这是客观的。
对于殿后的蒙古系,索伦系。蒙古系熟悉在蒙古高原的生活方式,熟悉马背。索伦系更是从东北山民猎人里寻找的精壮,寻踪,俘获、侦查、战斗能力卓绝,2000索伦配以全部2000火枪,目的就是在这次山地战中发挥作用。
      其实从东山越过将近10公里的宽阔平坦的原野,穿过这个地理上的断裂,就又进入了北山后的山路。这条山路不适合准军骑兵冲击,相对安全。但就是这10公里的原野,会葬送很多人对战争浪漫的想象。以前以为是鲜衣怒马的少年,会不停行军浑身泥污,屎尿流了好几裤裆,口渴的却像着了火,不知哪里一个炮弹,战友少了半个脑壳,闷声伏地,自己一个愣神,后背被长矛贯穿,腰肢瘫软的死在异乡的沙石瓦砾,污血横流,最后渐渐的腐烂。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2:1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3 22:12 编辑

小知识点:开战第四日,傅尔丹撤军的时候,准军主力并没有出现


           清北路入侵军,委署前锋章京金柱。这是最早逃离和通泊之战的士兵,提供了最没有污染,最真实,最直接的战争过程。
             金柱说开战第四日:“傅尔丹带着驮子(辎重)先撤,派前锋统领丁寿带领6000人收后(断后),以备准军来袭击”。。。。。这句话说明,傅尔丹不是在遭遇敌人的情况下先逃的。“以备准军来袭”说明没有遭到准军袭击。说傅尔丹怯懦,准军袭来,自己先逃的话,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世宗实录》《入侵准噶尔方略》里说,20日遭到准军2万袭击,21日(第四日)傅尔丹排出这个阵型,这不是说傅尔丹遇敌人先带着“领导和少爷”逃了吗?
       所以,纠正三个错误
       第一:傅尔丹撤军的时候,准军主力还没出现,丁寿6000是以备准军来袭击。
       第二:《世宗实录》搞错了,夸大了开战第三日农历6月20的战况
       第三:《入侵准噶尔方略》也搞错了,夸大了开战第三日农历6月20的战况。
       傅尔丹带着辎重,先走,他要先行侦查,带辎重行军,选择行营扎营的地点,预备回军道路上可能有的埋伏。他不是在准军主力出现后率“率领导和少爷们”先行逃窜的。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傅尔丹不自己殿后,让丁寿先行呢?如果这样,假如在北山遭到准噶尔伏击,历史研究者又会找傅尔丹殿后的错了。
       有些人,不以档案、奏折、战报等一手材料。通过《雍正实录》《入侵准噶尔方略》等二手材料,说开战第三日农历6月20傅尔丹遭遇2万准军,21日傅尔丹排出这个阵营,是率先逃跑。这是不符合历史的。根源在于《实录》《入侵方略》为圆撤军的谎,弄巧成拙。如果真的20日遇到2万准军,21日这阵势,就是逃
       开战第四日1731年7月24日,农历6月21日。傅尔丹撤军时,准军主力并没有出现,还有一个证据是,傅尔丹照顾着辎重先行撤离,如果傅尔丹开拔的时候遭遇准军主力,傅尔丹会让精锐护送中央,甩开辎重。金柱说的傅尔丹照顾着辎重先撤,说明傅尔丹开拔时候,很从容。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5:3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4 15:37 编辑

第十九章:清朝北路入侵军覆灭

第一节:战机


       和通泊之战
       开战第一日,清北路入侵军前锋3000人突袭准噶尔在库列图岭的哨所。
       开战第二日,入侵军前锋3000人撤回傅尔丹大营
       开战第三日,傅尔丹占据西山、北山为回军做准备。
        开战第四日,傅尔丹派丁寿率领6000清军殿后,亲率另一部分兵丁护送辎重先行开拔。傅尔丹的开拔,需要先头侦查,然后达福、戴豪率兵扫前站,傅尔丹带领一部分清兵护送大量辎重继而开拔,沙津达赖等后续出发。大军开拔不久,准军出现了。
1731年7月23日(农历6月20日)准军没有同清军夜战,在这个平静的夜晚,准军应该做出了最后的部署,全力修整一夜,决战的日子将随着黎明、血色的晨曦唤醒阿尔泰大地而到来。
       此时的清军分为两部分,傅尔丹军团和丁寿军团。准军选择的战机,是傅尔丹军团离开丁寿军团之后,金柱回忆“大兵(傅尔丹兵团)启程不多时,准军愈加增添前来”。准军选择的战机,是名将小策凌敦多布的选择?还是一种偶然?我认为这是小策零顿多卜的战机把握。作为久经战阵的世界级名将,不会贸然往配备几百门火炮,密集火枪,数万清军扼守的道路里冲击。开战必定都要仔细侦查,选择突击点,薄弱环节。如果侦察到清军辎重已经集结,那就能立即判断清军要回军。准军会耐心等待清军两个军团的分离。至于偶然性,我不认为小策凌敦多布指挥水平突然下降,下降到普通网友水平,无脑的贸然冲入清军阵地,却误打误撞到了清军两个部分分离的时刻。即使假设小策凌敦多布突然被设定指挥水平下降,但准军那么多将领、宰桑、那么多的百战老兵,军事指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怎么会有这样的离谱,我认为是小策凌敦多布选择了这个合适的战机。
       小策凌敦多布选择了一个良好的战机,造成傅尔丹和丁寿两难的境地。傅尔丹已经移动营地30里。他该怎么做?甩下辎重立即杀回去吗?或者继续开拔逃回科布多,丢下丁寿兵团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吗?
       傅尔丹如果甩下辎重立刻杀回去,路上被切割包围怎么办?他率领近5000正兵,战斗力比较弱,如果被在路上切断,被准军近2万骑兵猛烈冲击,或者被准军掘壕隔断,或者被抢夺回军道路,丢了辎重,将会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所以就地选择优势地形,观察点,火力火炮部署,占据回军道路,掘壕挖掘据马沟,防止准军冲击,等待丁寿兵团的到来似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作为殿后军的丁寿兵团,按照既定计划撤退会脱离地利以及部署好的阵地,伤亡会很大,如果据守阵地,被准军切断退路,准军掘好据马沟、部署好阵地、火炮,丁寿将会永远回不去。这将和1718年准军全歼清军的喀喇乌苏之战一样,傅尔丹、丁寿两部分都会被困死。所以顶着准军的袭击,逐渐撤退,和傅尔丹兵团会兵,也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撤离已经部署好的东山、西山阵地,脱离地利伤亡也会是巨大的。

       从开战以来,傅尔丹似乎作对了所有的一切,体现了一个久经战阵的满洲将军的卓越指挥。如果他能全军而还,他将和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一样,两次深入准噶尔腹地,成为有清一代乃至于24史里最伟大的将军。但是准噶尔的小策凌敦多布就是在那稍纵即逝的几个小时战机里挤在了哪里。
        空间换算时间,30里路,骑兵即便缓缓行军要多久?不到一个时辰。这也就是金柱说的“大兵启程不多时”。。但就这短短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让上万人把命留在异乡的旷野。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5:3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4 15:39 编辑

第十九章:清北路入侵军的覆灭

第二节:丁寿兵团和小策凌敦多布的相持



        准军强攻丁寿6000正兵和属役组成的殿后军团,准军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很快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尽管丁寿兵团一个强行军就能达到30里外的傅尔丹阵地,但是准军就是拖住了丁寿。如果丁寿兵团强行军,阵型一旦紊乱,就是彻底的溃散。所以丁寿必须保持战斗队形,有序的一步步撤退。丁寿坚守的很艰苦。准军围攻的也很艰苦。准军的几次进攻被丁寿打退。
       这里要说一下当时清军和准军的主要战法。
       清军战法:清军此时战法要远远强于清军入关时期,人们爱诡称清军军事的停步不前,其实我们用顺治时期的清朝明安达礼和俄罗斯的呼玛尔堡之战,康熙时候两次雅克萨之战对比雍正时期的军队,无论火枪、火炮的使用率,还是战法都有所进步。雍正时期的清军战法和欧亚大陆其他军队无异,最少45%的火枪配比。还有清弓组成的密集队形,输出强大远程打击,北路军至少100门子母炮,100门威远炮。密集的远射输出,方阵、圆阵连环射击。组成密集持续的远程射击网,这是清军雍正时期主要的战法。
        准军战法:准军在中亚,强敌四列,战法相对更为丰富。准军也会使用密集的火枪阵型,全歼2万清军的乌尔会河之战,使用的就是密集的火枪射击。但准军使用更多的是火枪兵的散列协同,康熙时候的乌兰布统之战,还有雍正时期喀尔喀的策楞总结,都说准军使用的是散列协同,散列协同的优点是最大可能的降低伤亡率。准军的火炮是骆驼轻型火炮为主,火炮阵地转移、进击灵活快速。准军在远射武器上依托赞布拉克巨型火绳枪,射程、精度胜于清军的威远、子母炮。(不知道赞布拉克火绳枪和后来的抬枪是否有渊源),准军还喜欢夜战,几乎夜夜来战,准军也喜欢在雨雪天气,趁清军火器弓箭无法使用,几个准军策马而来,用长矛刺死几个清军,然后消失在滂沱中。骑兵骑枪的使用,是准军极有特色的,以至于雍正多次提及准军的骑兵骑枪。准军的肉搏能力强。

       综上所述,准军凭借散列协同,压制清军子母炮、威远炮的巨型火绳枪,能减少伤亡,给清军巨大打击,但是在清军密集的火枪、清弓,火炮的连续输出阵型前,准军还是难以彻底一下就打垮丁寿兵团。
      准军逃往清朝的逃人巴图向清军说和通泊之战,巴图供称:“巴图口供:听说我们的一个打猎的人,被清军抓住了。此后我们三四个卡伦哨所都被清军攻取了,哨兵里有人逃回去的人,禀报了小策凌敦多布,小策凌敦多布传集了他的兵,和清军打了几次仗,都被清军打败了,嗣后小策凌敦多布说,我们准噶尔人就如此白牺牲了吗?于是小策凌敦多布舍命带领百余人身先冲入清军队中,准噶尔的大兵随着也就冲入清军阵中打仗。”。口供显示,准军的几次进攻都被丁寿兵团打退。
       在相持阶段,丁寿打退了准军几次进攻,而准军拖住了丁寿兵团的撤离,相持阶段一直持续到夜幕即将降临,距离傅尔丹阵地短短30里路,骑兵一个小时小跑的路程,丁寿兵团就生生的被围困无法突围。
       夜幕即将降临,天空阴云密布,当阿尔泰山岗上雷霆轰鸣,天空飘下第一滴雨水的时候,久经战阵的丁寿,会预感到自己要覆灭于此吗?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清北路入侵军中,殿后军团里的三员悍将



       在以往的历史宣传中,往往说雍正时期清军承平已久、腐化堕落。其实这是错误的。清西路入侵军以清朝侵占青海的年羹尧等陕甘系为底子,北路军里也有多名清军悍将,北路入侵军傅尔丹有着乌兰呼济尔之战的胜利。丁寿6000殿后军中,也有三员战将堪称清军悍将。
        苏图,参与过乌兰呼吉尔之战,常年在巴里坤、吐鲁番征战,还参与过侵占青海之战。
        前锋统领丁寿,也参与过乌兰呼济尔之战,此后一直驻守在前线。是傅尔丹极为倚重的将领。塔尔岱也曾参与过乌兰呼吉尔之战,这些将领都是通过            康熙朝清准战争中,战场的洗礼,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将星。傅尔丹在殿后军中部署三员悍将也可见傅尔丹对殿后的谨慎。清西路入侵军是雍正朝侵占青海的班底,北路军傅尔丹、苏图、丁寿、塔尔岱是康熙朝乌兰呼吉尔之战的班底,有的还参与了侵占青海的战役傅尔丹、苏图、丁寿、塔尔岱、以及喀尔喀的七代蒙奸之首策零都是多年的老战友。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5:4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4 15:42 编辑

第十九章:清北路入侵军的覆灭

塔尔岱、马尔齐兵团的覆灭


        开战第四日,准军选择战机,将清军傅尔丹和丁寿兵团困在两处阵地。夜幕降临,对于喜欢夜战的准军来说,深沉的夜似乎是准军的主场。为什么准军那么喜欢夜战?据双方战法特点推测是,准军的散列协同,在夜战中对清军的密集线列有巨大优势。清军战报多次说,清军一组密集射击,也只能射中准军散列的三三两两个准军。而准军对着密集的线列清军射击,一射一个准。在夜幕中,准军的散列巨型火绳枪能大量杀伤清军,而清军可能会因为夜色深沉看不清准军在哪里射杀他们。
       夜幕降临的时候,准军发动了冲锋
       原来在西山梁的马尔齐、塔尔岱算是丁寿殿后军的西翼。这部分索伦、土默特为主的清军被尽数击毙或被俘,永福暗访和通泊之战,说在丁寿被击毙的时候马尔齐是在东山梁,但《入侵方略》《雍正实录》说马尔齐开始时候部署在西山梁。那么他为什么跑到了东山梁,可能是马尔齐在混战中逃到了丁寿东翼殿后军的,或者《方略》《实录》再次扯谎。马尔齐军中将领衮布、查布被俘。
塔尔岱的去向,据《入侵准噶尔方略》《雍正实录》说,是傅尔丹派兵把塔尔岱救援出来的。但极有可能是塔尔岱打光了自己的兵,只身在混战中逃往傅尔丹阵地。

        我觉得塔尔岱被救援出的可能性极小,他是兵丁被歼灭后只身逃亡。理由是如果是傅尔丹派人救援的,傅尔丹派的是谁?立了这么大功的怎么能不记载于史?再说在这个时候傅尔丹能派谁?派那些兵?这些弱兵怎么能深入绝境救援塔尔岱?这要派多少兵才能救援?打光了自己的兵,只身逃亡,在清朝的军事体系中,是要治罪的。但和通泊之战之后,将领大都死光了,治谁的罪?特别是雍正的宝贝塔尔岱,如果为抹去史料中塔尔岱只身逃亡的罪,就只能用傅尔丹“子虚乌有”的救援塔尔岱的理由去弥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5:4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8-7-4 15:44 编辑

第十九章:清北路入侵军的覆灭

丁寿兵团的覆灭


      雷霆之夜
      在夜幕下准军的冲锋中,丁寿兵团被迫从马上下来步战,且战且退。为什么丁寿兵团要从马背上下来步行?是因为在准军的冲锋下,清军要排成密集的步兵线列,且战且退,企图撤到傅尔丹的阵地。然而在此时准军以迅猛的冲锋切割了丁寿兵团,狂风四起、雷霆轰鸣、雨雹俱下。在准军迅猛的冲击下,丁寿令手下兵丁排成方营,攻战附近的高地,以防止准军的骑兵冲击。
     丁寿部就这样排成方营,准军冲上高地,在暴雨滂沱中,用肉搏将入侵清军一个个砍死,让他们的血溅流在阿尔泰的泥水中。嘶鸣的战马、狂怒的雷霆、狂奔而来的准噶尔,在闪电闪烁的瞬间,暴雨弥漫的大地一片死亡般的苍白。丁寿的脸上或许有汗水、泪水、血水、雨水,想用准噶尔的生命去博取自己功名的丁寿知道,自己要丧命于此了。

        丁寿下令:“有情愿冲出,前往大将军傅尔丹阵地报信的,立即冲出”清军金柱率几个前锋在混战中逃离高地。丁寿下令:“准军人甚多,大家各自冲出”,清军宝柱等说:“我们情愿追随丁寿将军,能出就出,无法突围,就共同赴难”。此时准军冲突丁寿方营,宝柱多处受伤被俘,丁寿兵团覆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古语翻译事务所 ( 蒙ICP备11002213号-2  

GMT+8, 2025-1-15 16:45 , Processed in 0.0513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