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新时期的民族语言翻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6 17: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戴庆厦
[摘 要] 我国新时期的民族语言翻译具有“三性”:重要性、长期性、多类型性。新特点主要是: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更为密切,对语言翻译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大批传统文化遗产中与文字、口传史实有关的亟待翻译。要做好民族语言翻译,必须对新时期的语言翻译进行科学的定性、定位,深入探讨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语言和谐的关系,加强学校双语教学中的语言翻译工作,对语言翻译工作者必须有新的要求。翻译学应当是从属于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律,必须尽快地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 新时期;民族语文;翻译;语言和谐
[中图分类号] H2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80X(2008)01-0013-05


社会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而不同的民族则大多使用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因而要使说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相互交流、共存于一个社会中,除了靠双语人使用第二语言来进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外,还要靠语言翻译来完成民族间的交流。也就是说,语言翻译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语言翻译能否为社会服务得好,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①
本文主要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汉语为对象,分析语言翻译在我国新时期的性质、特点,论述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语言和谐的关系,并对如何搞好新时期的语言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三性”
应该如何给我国民族语言翻译工作定性、定位?特别是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应当如何看待语言翻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认识问题。我认为,新时期我国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具有“三性”的特点:重要性、长期性、多类型性。
(一)我国多语种、多文种的国情决定了语言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一个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30多种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负载民族智慧、保存历史文化信息的工具。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须臾也离不开自己的语言。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人们公认的历史事实。
进入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功能地位在主要特点上依然不变。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主体仍然使用本族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仍有其重要的作用。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如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苗等民族是如此,许多人口较少的民族大多也是如此。以我们亲自调查的基诺族为例,2006年的调查材料明确显示,基诺语在基诺山还普遍使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分布在西南边疆的基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共有20899人(2000年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人口虽少,但分布聚居。该乡的基诺族98%的人都熟练掌握基诺语,都以基诺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不仅家庭内的日常生活需要它,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也需要它。当然,在不同的村寨、不同的年龄段,基诺语的使用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看来,基诺语在各村寨仍保留完好。②
各民族母语的存在,决定了语言翻译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少数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获得生存和发展外,还要与外族进行联系、交流,特别是要与我国主体民族汉族进行交流,学习汉族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依靠本族人掌握汉语外,还要通过语言翻译来实现。特别是进入新时期后,由于经济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幅度发展,人们更需要通过语言翻译来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和谐。总之,少数民族母语的存在,决定了民族语言翻译的必要性。
(二)语言的稳定性决定了语言翻译工作的长期性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包括语言结构特点的变化和语言使用功能特点的变化。就语言功能的变化来说,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变化的速度存在快慢的差异,但从总体来说还是缓慢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看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原先使用民族语言的地区目前大多还保持基本特点不变,都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这里以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语言使用情况为例,据我们实地调查获知,该乡阿昌族11955人,除个别居住在乡政府附近的干部子女阿昌语水平不高外,不论是在聚居的村寨,还是阿昌族和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寨,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大多保持使用自己的语言。他们与本族人在一起时,均使用阿昌语进行交谈,认为使用阿昌语交谈自然、习惯,不好意思说别的语言。阿昌语在阿昌族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甚至部分常年在外打工或求学、工作的阿昌人,也都保持使用阿昌语。从这里可以看到阿昌语长期使用的生命力。③
母语的稳定性是由母语的民族感情、承载本族文化内涵的功能以及使用者维护本族语的语言态度等各种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母语的稳定性是不容易发生重大变化的。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民族平等、语言平等方针政策的实施,从客观上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的稳定使用,使得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母语时,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感和自豪感。只要是实际需要,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使用本族语言进行交际。
母语的长期使用,也就决定了母语和非母语相互翻译的必要性,也就决定了翻译工作的长期性。
当然,也有少数地区由于移民、族系婚姻、农民工进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聚居的特点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母语的使用功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一些人出现了母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了语言转用。但这种现象绝不是主流,主流是母语的长期使用,至少是今后的几代人中还会继续使用下去。
(三)我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多类型性决定了语言翻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国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多、特点复杂。其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的分类,主要有:
从语言系属上分,我国的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大语系。对我国语言系属的分类目前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如壮侗语、苗瑶语究竟是否属于汉藏语系,至今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还有一些语言如朝鲜语、京语等,至今系属未定。这反映了我国系属分类的复杂性。
从语言结构点上分,可分为分析语、黏着语、屈折语等不同类型。由于类型的不同,在翻译上就存在不同的类型。如把属于分析型的汉语翻译成属于黏着语的维吾尔语,这是属于不同语言结构类型的翻译。即便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语言,翻译中也会因特点的不同而有自己特殊的难点。如汉语和彝语都属于分析型语言,但二者在分析程度上存在差异,翻译时也存在不少难点。
从民族人口上分,有的民族人口多,如壮族有1617.88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万人以下的民族有6个,如独龙、赫哲、门巴等民族。所以,语言翻译有大语种和小语种的不同类型。
从有无文字上分,有的民族有文字,如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有的民族没有文字,如阿昌、基诺、布朗、仫佬等民族。所以在翻译上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字翻译,一种是口头翻译。有的民族既有文字翻译又有口头翻译,如分布在北方有文字的一些少数民族就属于这一类;但很多南方民族的语言,由于没有文字,都只有口头翻译的任务。翻译界所说的语言翻译,主要是指文字翻译,但实际上口头翻译遍及各民族,承载了重要的任务。
从翻译内容上分,除了现实需要的各类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内容的翻译外,还有传统文化遗产的翻译,如对纳西族东巴经的翻译、对彝族“毕摩”文化遗产的翻译等。
从翻译对象上分,有目标语为主体民族语言的翻译,如把汉文翻译成蒙文、藏文等,有目标语为非主体民族语言的翻译,如把藏文、维吾尔文翻译成汉文。在我国,以汉语为目标语的翻译占主要地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许多的民族出版社,出版社的任务虽然两类对象都有,但把汉文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是主要的。此外,还有把外文翻译成我国各民族文字的。
翻译类型的不同,决定了翻译的内容、方法的不同。做好翻译工作,必须根据翻译类型的特点,确定适合翻译对象的具体方法。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新特点
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紧紧伴随少数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其使用状况和具体的特点必然会随着民族地区的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作为民族语文工作一部分的民族语言翻译工作,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那么,新时期我国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新特点有哪些呢?
(一)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更为密切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民族进入新时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因为,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担负着民族交流、传播新信息任务的语言翻译,对于巩固、发展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要求建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而语言翻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母语人对第二语言(目标语)的不足,使不同的语言在特定的条件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协调好语言关系,使不同语言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和谐共处。如果没有语言翻译,不同民族的单语人就不能相互沟通、交流,也就不能和谐地共存于一个统一的社会。如果翻译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不可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解,影响社会的和谐。历史上由于翻译错误而导致民族纠纷、国家冲突的事例,时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民族的翻译工作中,曾对“中国”、“共产党”等专有名词以及新词术语的译法,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并有过激烈的争论,反映了当时翻译界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存在的不同认识。翻译应当是一座“民族交流的桥”、“民族和谐的桥”。回顾过去的历史经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科学的翻译原则有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反之亦然。
(二)对语言翻译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快,新信息、新概念层出不穷,语言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汇中大批的新词术语像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其中有的已定型,而有不少还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有的容易确认其本义,而有的一时还理解不透。但新词术语一旦在社会媒体中出现,翻译工作者就有责任迅速地、准确地将它翻译为各民族语言,使各民族受益。如2007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公布了171条新产生的词汇里,就有“八荣八耻”、“车奴”、“博文”、“城市依赖症”、“村证房”、“草根网民”、“高薪跳蚤”、“等额配比基金”等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当时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生疏的,翻译时会面临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甚至会感到难以下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翻译工作始终会存在这样一个矛盾:
       新词术语大批快速增长,而翻译工作者又来不及在短时间做出准确判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再认识。有的翻译得对,有的翻译得不对。这种矛盾的存在,是造成错译的主要原因之一。好的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做到减少原文信息的流失,在转换中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三)大批传统文化遗产亟待翻译
在全世界进入科技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遗产的保留及整理被提上了日程。而在传统文化遗产保留和整理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把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翻译成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汉语,以便为各民族所共用。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往往冲击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衰退和流失。一个民族当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不同民族的交融有了新的扩大时,民族的个性、特色有可能受到削弱,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继承有可能被忽视,这几乎成为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一条通则。我国也不例外。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增多,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差异在逐渐减少,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时会受到忽视。为此,有识之士都大声疾呼要重视抢救保护传统文化遗产。2002年,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文社图发[2000]8号),强调收集、整理、抢救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笔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使用本族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保存下来的,如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的文学作品(史诗、传说、故事、童话、谚语、神话等)、历史文献(编年史、记载、碑文、科技成果)等。对待各民族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传统文化,一是要保存,二是要翻译。通过翻译,才能把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其他民族中去,达到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的目的。
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数量庞大、内容繁多,要做好与语言有关的翻译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分批分期进行。

三、加强民族语言翻译学科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新时期的语言翻译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构建社会和谐、语言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做好翻译工作,是翻译领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参考。
     (一)必须对新时期的语言翻译进行科学的定性、定位
新时期是我国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语言翻译必然会具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要做好翻译工作,就要科学地认识新时期语言翻译的新特点、新规律,而不能照搬过去的“老一套”。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去研究,在理论上做出科学的回答。比如:语言翻译在新时期的地位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双语人数的不断增多,语言翻译是要加强,还是要收缩?在现代化进程中,语言翻译工作的核心领域是什么?在一个多语的社会,应当怎样估量语言翻译的作用?
(二)必须进一步探讨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语言和谐的关系
社会和谐包括诸方面的内容,有不同民族的和谐、不同人群的和谐、不同文化的和谐、不同语言的和谐等。语言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语言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语言和谐了,民族也才能进步;语言不和谐,就会引起社会矛盾,甚至会发生社会冲突。但是,语言和谐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语言翻译能做哪些有效的工作,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
(三)必须加强学校双语教学中的语言翻译工作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中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双语教学,教师广泛使用语言翻译来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过去,双语教学中的语言翻译多呈“自然”状态,无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想翻多少就翻多少,想翻什么就翻什么。其实,双语教学中的语言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要求。年级、课程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文字的,无文字的,也很不相同。对学校双语教学的语言翻译,过去没有把它当成一项专门的课题来研究,今后必须加强。
(四)必须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对语言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语言翻译的水准如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科发展的因素等。但主要决定于译者的水平如何。新时期的翻译工作者,应当具有哪些基本素质,这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翻译者的水平包括对两种语言的理解、表达、转换的水平,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置的能力,多种学科的知识。此外,还有对社会变动的敏感力,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运用的应变能力等。
我在这里强调的是,语言翻译工作者应当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素养和语言学知识。必须看到,语言学理论对提高语言翻译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翻译是两种语言的变换,需要对语言的结构、演变以及语言关系(包括语言影响、语言接触、语言兼用、语言转用等)有一定的认识。语言特点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有共性和个性之分,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翻译者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就我看来,我国的翻译队伍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认识还很不够,使得翻译者的知识库缺少重要的一档,这是今后必须弥补的。对国外的翻译理论,我们了解得还很不够,应当吸取其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
(五)加强民族翻译史和民族翻译理论的研究
我国的民族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彩夺目的内容,是翻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丰富的语言土壤,造就了一批有作为的翻译家。“根据《西域翻译史》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就有二十四国设立过‘译长’一职,可见当时已有颇具规模的翻译队伍;东汉三国时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三支’,就是西域月氏人(当时在敦煌、吐鲁番、焉耆一带)支谶、支亮、支谦;南北朝后秦时期古西域龟兹(今天的库车)翻译家鸠摩罗什根是我国古代的一流翻译家,与玄奘、不空金刚、真谛(波罗末陀)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与著名的玄奘齐名。”④其他民族地区也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
民族翻译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上民族翻译的历程、特点和规律,也有助于预测今后民族语言翻译发展的趋势。民族翻译中蕴含着大量的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发掘。可是在过去的民族语言翻译中,还未见到这类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建议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组织一批队伍编写数部能够代表我国翻译水平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翻译史和民族翻译理论的专著。
语言翻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它研究如何科学地、准确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语言学。
————————————————————
注 释:
①“语言翻译”又称“语文翻译”。本文统一使用“语言翻译”,包括文字翻译.
②参见戴庆厦.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③参见戴庆厦.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④引自陈毓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我区民族语文翻译学术水平[J].语言与翻译,2006(4).
参考文献:
[1]金星华.中国民族语文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戴庆厦,男,汉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及社会语言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古语翻译事务所 ( 蒙ICP备11002213号-2  

GMT+8, 2024-5-4 00:56 , Processed in 0.0577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