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蒙古新闻网: 探访“狼图腾”故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16:4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访“狼图腾”故地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5-01 10:55   
http://www.nmgnews.com.cn/ldsb/article/20080501/47878_2.html
   3位老人心中的姜戎印象

当《北方周末报》记者风尘仆仆赶到锡林浩特的时候,得知距离东乌珠穆沁旗还有230公里。

草原公路笔直地通向天边,司机不停地说目的地就在前面,把手习惯性指向更远处——东乌珠穆沁草原最深处的满都宝拉格镇,就是姜戎当年写作《狼图腾》的地方。

到达东乌珠穆沁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旗政府行政办公室的希日布告诉记者,这里距满都宝拉格镇还有180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随后,正在旗里参加人大会议的满都宝拉格镇党委书记呼日查做起了记者的向导。

4月28日早晨,记者从乌里雅斯太镇出发,奔赴《狼图腾》故事发生地满都宝拉格镇。

路过道森淖尔大队时,在呼日查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姜戎当年插队的放牧点,只是一片空荡荡的草原。原来,牧户们把家都搬到了镇上,只有几个年轻人到这边来放牧。

等候在办公室的副镇长朝克图,已经联系好了还住在镇上的3位认识姜戎的老牧民:巴音布日都嘎查71岁的老牧民巴拉沁,道森淖尔嘎查62岁的牧民撒•斯仍,还有当年的著名猎手朝格吉拉。

在镇东头的巴拉沁家,记者见到了这3位老人。

据巴拉沁回忆,姜戎作为知青下乡来到满都宝拉格牧场,一直到离开的那些年,满都宝拉格的马群最多、狼群也最多,他被安排到当时的道森淖尔大队放牧。由于他不会说蒙语,牧民们也不会说汉语,所以开始交流很少。大家都知道这个汉族知青,但是没什么印象,只知道他经常看书、写字,写的什么大家谁也不知道。直到1997年,姜戎打电话联系巴拉沁老人,巴拉沁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当时在写关于狼的书。

谈到《狼图腾》中的故事情节,巴拉沁说后来他看过蒙文版的《狼图腾》,觉得姜戎写得很真实,基本大家当年都经历过。巴拉沁说:“1967年到1972年,我们这里经常发生狼入羊群的事情,在五六百只羊的羊群里面,被狼咬死60到100只羊是很正常的。现在,我们这的狼越来越少。知道当时咋回事的,就剩下我们这些曾经有过经历的老人们。”  

    蒙古人与狼的神秘关系

当年的满都宝拉格镇,像《狼图腾》书中描写的那样,这里经常有很多狼群出没,以至于威胁到了牧业生产。据巴拉沁回忆,那时候狼群袭击羊群,也就十多分钟,就能咬死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羊。

然而,当地牧民并非谈狼色变,恨之入骨。

  
曾经跟姜戎同在道森淖尔的撒•斯仍说:“我们这的蒙古人,在蒙古语里,从来不把狼直接叫做狼,一般称为‘野狗’,或者‘天狗’,老人们尊称‘成吉思汗的狗’,还有一种说法,亲切地管它叫‘亲戚’。”

谈到这里,巴拉沁意味深长地说:“一只狼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狼。没有狼,我们的牛羊不会变得聪敏,猎狗也要变得懒倦的!”在巴拉沁和撒•斯仍这些老牧民看来,狼并不是牧民们的敌人,反而与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无法言喻的共生关系。

对于狼与蒙古人的关系,巴拉沁他们并不能说清楚,就引用一句古老的蒙古谚语解释说:“有狼的地方放牧,有石头的地方搭包”。撒•斯仍也认为,这句话里面暗藏着蒙古人与狼的必然联系。

撒•斯仍分析说,祖先说的有狼的地方放牧,这辈子放牧的经验已经验证,有狼的地方就有羊群,往往牲畜长势还最好,还没见哪个没狼的草原,畜群繁衍比我们这的好;而有石头的地方,草长的肯定不怎么样,这在告诉后代不能破坏草场。

蒙古人究竟有没有狼图腾?针对这个问题,巴拉沁对记者说:“蒙古语里没有‘图腾’这个词,所以一直也没有‘狼图腾’这个说法。但通过‘天狗’、‘成吉思汗的狗’、‘亲戚’这些尊称,可以看出狼与蒙古人的宗祖有关,从古代就跟蒙古人一起走过来,跟蒙古草原共生。”

狼与蒙古人的宗祖有关,蒙古人又崇拜狼,为什么还要打狼呢?

3位老牧民告诉记者,其中缘由并不像外人想象得那样,只是因为狼吃牲畜就打狼,事实上狼经常吃牧民的牲畜,在没有造成直接威胁时,往往能够得到牧民默认,因为这样可以增强畜群自然繁衍生息能力。

至于蒙古人打狼的信仰支持,他们认为是成吉思汗时代就有的一句蒙古谚语:“得同天而崇拜你,有余天而灭杀你(原话为蒙古语,记者翻译)。”对于这句谚语,牧民们都认为这是一种隐喻,暗示怎样处理蒙古人与狼的关系,同时感念狼对草原和蒙古人的惠泽。

在另一户牧民王殿生家,记者意外得知这里的牧民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天葬习俗。据王殿生介绍,牧民们举行天葬的时候,都要剥去所有衣物,赤身裸体放置在野外,让狼和鹰吃掉,这样意味着升上天堂。他还说,3天之后,如果家里人发现尸体还在,需要请来喇嘛诵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6:43:32 | 只看该作者
我坚持蒙古族的主要图腾是狼
------本报再访小说《狼图腾》作者姜戎

http://www.nmgnews.com.cn/ldsb/article/20080501/47880_1.html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5-01 11:05   


■几百年来,“天狗”在草原与天空之间,循环往复,帮助蒙古牧民完成生与死的交替轮回;

■我依然坚持,这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小说的一半内容完全是我的真实经历;

■“中国病”就是“羊病”,它需要输入“狼血”以增强国民性格的进取性。



4月27日21:40分,北京。姜戎如约接受了《北方周末报》记者的采访。

       “欢迎内蒙古自治区的新闻媒体记者,我自发表《狼图腾》一书以来,曾接受过两家媒体记者的面对面采访,一家是《北京青年报》,一家是《南方周末》。你们是第三家,因为你们来自我的第二故乡。”

       话题从近期一同插队的知青“揭底”谈开来。

       北方周末报:目前,曾和您一起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部分知青再次组织讨论会,认为《狼图腾》中提到狼是蒙古族的图腾的论断,纯粹是作者强加给内蒙古牧民的。内蒙古某些学者也提出:蒙古族根本不存在“狼图腾”,您如何解释?

       姜戎:对于“狼”是不是蒙古族的图腾,蒙古学者中也有两种意见。国际上以及蒙古国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狼是蒙古人的图腾,并有很多学术著作可以证明。我坚持蒙古族有图腾,主要图腾是狼。“图腾”一词是外来语,是一个英国人类学家从印第安语引进学术界的。它直接的意思是“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一个氏族都和某种动物或植物有亲属和其它关系,于是,这种动物或植物就成了他们的图腾”。

       弗洛伊德所著的《图腾与禁忌》中说到,“许多研究者颇相信,图腾是人类文明发展上不可缺少的通则”、“在图腾部落内的人民常深信他们和图腾动物之间乃是源自相同的祖先”、“部落和个人采用动物的名称——即图腾的动物”。而《蒙古秘史》认为,蒙古人的“祖”是苍狼白鹿的后代。《蒙古秘史》中并没有说苍狼和白鹿是两个人。

       此外,波斯大历史学家、蒙古人的宰相拉施特在他的《史集》中谈到,蒙古人以“赤那”(意为狼),也就是以狼为名的人很多,比如成吉思汗的四世祖这一代,出现了一个蒙古王族的直系核心部落“赤那思部落”,该部落两个领袖的名字“坚都一赤那”和“兀鲁克臣一赤那”,前一个意思是“公狼”,后一个意思是“母狼”。可见,从传说中蒙古人是狼的后代、以及蒙古的核心部落和许多人以狼命名这两个图腾的标志性内容来看,“狼”符合“图腾”的基本条件。

       另外一个重要的证明就是蒙古人的“天狗”观念:几百年来,草原上的牧民都把狼敬称为“腾格里闹嗨”,也就是“天狗”。至今,草原牧民尤其是老牧民,仍然把狼称为“天狗”。蒙古传统文化中“天狗”的观念,其中包括4个自成体系的、联系紧密的内容。一,“天狗”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狗吃月亮”的“天狗”,是天上的狗,是天上的神灵。而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天狗”,不是狗,而是狼,但同样也是神灵。“天狗”是上天派下来的,所以“天狗”是腾格里(上天)的使者,是蒙古牧民所崇敬的神灵;二,天狗下到草原的第一个使命,是保护草原,减少野兔老鼠旱獭等害兽;三,天狗的第二个使命是,把死去的蒙古牧民的灵魂带上天;四,天狗是完成草原牧民天葬的主要执行者。


     可见,“天狗”的观念,是一种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原始宗教观念。天狗降地,是为了蒙古牧民的“生”。天狗上天,是善待蒙古牧民的死。几百年来,“天狗”在草原与天空之间,循环往复,帮助蒙古牧民完成生与死的交替轮回。因此,几百年来,蒙古牧民对“天狗”的认识,表达出一种原始朴素的宗教理念。它解决了蒙古牧民肉体与灵魂、今世与来世、入世与出世、此岸与彼岸这些本质性的宗教问题。所以,蒙古牧民的“天狗”,就是神灵、就是一种“图腾”、一种真正带有宗教性质的图腾。
       另外,我从来没有说过狼是蒙古族单一、惟一的图腾,而说狼是蒙古族的主要图腾。至于那些认为“草原牧民对狼恨之入骨,没有任何牧民把狼当作神来膜拜”的知青,我认为这倒是“与事实出入较大”,是一种对草原文化的无知。

       北方周末报:有人提出您的故事有大量造假,比如,在描写风雪夜狼群与军马生死博斗的场景,其实是一场纯粹的天灾,却被您改成了狼的智谋围猎的结果。

       姜戎:这个故事是有真实出处的。1971年5月3日,白毛风和狼群将两三群马赶入乌拉盖河和泡子,损失惨重,比我小说里写的还要惨得多。满都宝力格当地的老牧民,以及原额仁高比公社的知青马倌巩嘉铠等人都可以证明。前几天,有几个原北京56中的额仑草原知青和我谈到: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真实,可惜有些情节写得不是过分而是还不够。可见知青对我小说的反应,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依然坚持,这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小说的一半内容是关于掏狼窝养小狼的故事,完全是我的真实经历。小说中的其他故事,大多有真实出处,只是根据文学创作的要求,进行组合和加工。

       北方周末报:据说《狼图腾》这本书在1971年就腹稿在胸,直到33年后才“横空出世”,而4年后却遭致一同插队的知青们的质疑与批判,您的“羊性”与“狼性”在此时是如何体现的呢?

       姜戎:这本书是用我全部的激情甚至是半条命写成的。一个人的性格,不应该完全是“羊性”,也不能完全是“狼性”。我认为,对困难、对灾难、对敌人,要大力发扬狼性,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对朋友、对人民、对兄弟民族,应该像羊,吃的是草,剪下来的是羊毛。

       关于近期某些人对我作品的一些批评,我想借贵报做一次郑重声明:所有与作品无关的问题我一概不做回答。目前我正在创作一部新的作品,没有时间介入这些争论。我期待让时间来证明一切。我欣赏球王贝利的一句名言:“对于那些诽谤者,最好的回击就是,再踢进一个球”。

    北方周末报:当时插队时您只是一位21岁的高中生,《狼图腾》一文中,您借陈阵之口发表了大段大段的评论性文字,有人说这是强加给读者的“夹生饭”,作为一名知青,当时会发生那么深的感慨吗?

       姜戎:不可否认,作品中的主人公陈阵有我自己的影子在内。1967年我们一行400人离开北京,作为全国第一批插队知青来到内蒙古草原腹地。当时我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学生,深受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我的思想认识确实比较超前。在文革“破四旧”别人都在烧书的时候,我却带去了两大箱子“封资修”的禁书。其中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当时被称作“大毒草”的《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简爱》等。



由于我的知识储备比较充足,到了草原后又开始收集、研究狼的一些故事,最终形成了自己一个全新的角度和立场,重新认识游牧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救命性贡献,得出“中国病”就是“羊病”,它需要输入“狼血”以增强国民性格的进取性。在世界历史上,软弱落后必定挨打,至今仍然是不可更改的铁律。

       北方周末报:“输血论”是作品的核心理念吗?

       姜戎:是核心理念之一。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5次统治中原,这期间,草原民族对华夏农耕民族的输血和混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在书中早已写明:“所谓输血和混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在游牧精神和性格上,对农耕民族的深刻影响,即游牧精神的输入;二是,种族混血杂交,增强民族杂交优势,增加新性格人群的数量。”

       北方周末报:《狼图腾》是您的处女作,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它没有登入中国主流文学的界面,却在国外的主流媒体引起极大关注,给予了报道和积极的评价;2007年,《狼图腾》英译本书稿成为“曼氏亚洲文学奖”惟一获奖者。可为什么在2008年申报茅盾文学奖评选的时候,您却公开申明不参评该奖。您的“低调”想说明什么?

       姜戎:我是一个自由的业余作家,我要严格地坚持我的自由立场,才能写出具有自由精神的作品。今年3月,我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原因之一也是想通过媒体表达我这样的想法。

       北方周末报:您怎么评价草原与狼的关系?

       姜戎:农垦和不尊重草原文化,是草原最大的敌人,草原牧民具有天然原始但符合科学规律的环境意识和平衡手段,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草原狼对于保护草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不把狼斩尽杀绝。我在《狼图腾》一书中所做的,就是从“实证”和“史论”两个方面,把长期散轶在民间、被岁月淹没的历史遗存信息挖掘出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6:43:5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评议《狼图腾》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5-01 10:56 



http://www.nmgnews.com.cn/ldsb/article/20080501/47879_1.html








为了破解《狼图腾》引发争议的原因,本报记者在北京采访到了书中杨克的原型陈继群,以及发起和组织北京知青召开批判《狼图腾》讨论会的刘小亻布等,同时也收到其他当时和姜戎一起在满都镇插队知青的发言稿,以下为他们的观点节选。

       陈继群(知名画家、一同和姜戎插队的知青):姜戎没有什么不诚实的,没必要过于纠缠在个人一些扯不清的东西上,如果认为他曾经伤害过什么人,就拿出证据,可以进行民事诉讼。姜戎是个有正义感的人。

       刘小亻布(杭州锦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当年和姜戎一同插队的知青):只要他敢站出来,我会就他所说的假话当面对质,此前他只是写了一部小说没有人理会他,但是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说是半自传体小说,“所有的细节和故事大多有出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引起了知青的反感,这是睁眼说瞎话,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知青,更伤害了广大内蒙古牧民,一定得让他出来赔礼道歉。

       王黎(一同和姜戎插队的知青):这本书我知道,我就是看不下去,以前我们没有搭理他,原因就是这仅是一部小说,但当他作为一个体系提出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输出他的价值,这就是问题。我觉得小说虽然可以虚构,但也不能没有根据,没边没沿地胡编乱造,也得有点生活基础。我在内蒙古呆了7年,亲身体会到牧民对狼非常的恨,见狼就打,非要打死,不打死是不罢休的。

       马波(一同和姜戎插队的知青):我们在记录我们的历史,我们必须坚持真实,如果这个原则放弃了,绝对违背我们的良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6:44:09 | 只看该作者
          知青—草原的过客      http://www.cy.ngo.cn/1967-2007.htm


    第一批知青1967年到内蒙古,40年过去了,对内蒙古知青的四十周年,有各种看法和评价,站在不同角度(感情、利益、历史、环境)会有不同的回答。我是1967年到达东乌旗草原的,自然也有自己的认识,下面就是我的关于内蒙古‘知青’问题的看法。






背景:

四十年前,正是是中国第一部宪法被废弃十周年,内蒙古乃至中国都处于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内蒙古来了知青。他们有到牧区的,也有到农区的;有插队的,也有屯垦戍边进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1972年开始,随着某位国家领导人非正常死亡,混乱的非理性的局面逐渐停止。七十年代末,知青已大部分返城。内蒙古建设兵团寿命更短,只存在6年(1969-1975)就被撤消。
  十年时间,内蒙古来来去去知青总数大约二十万人。






延续:

    部分牧区知青对牧民造成了压力甚至伤害,几年后他们基本离开了牧区,和当地农牧民不存在土地权益纠纷,但是几位掌握了草原命运(权力)的知青,却成了在牧区划分草原、私人承包以及九十年代末工业无序开发、侵占牧区集体土地的推动者。

  内蒙古兵团占用了大片的牧区集体土地进行开垦,建制只存在了6年(1975年六个师全部解散),兵团变成了农垦局,继续占用牧区集体土地从事开垦(例如六师改成乌拉盖农垦局)。

  仅从原兵团六师来看,已经从几千人规模,通过转租土地开发和移入农户,发展到今天的约3万人的乌拉盖管理区。






遗产:

  从文化的角度看,由于当时极左的政治环境,能深入牧区与牧民对话并接触到游牧文化真谛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如知青张承志的‘黑骏马’、姜戎的‘狼图腾’等文学作品通过对牧区的描述对社会公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后一部作品,通过真实描述草原生态被破坏的内容和对游牧文化的描写,通过20多种语言版本,传遍了世界各地。

    其他知青的文艺作品大多是个人感受,离牧民主体以及游牧文化还差得很远,至于兵团战士老鬼的作品,与张承志和姜戎的传世作品没有可比性。






生态:

  从内蒙古草原生态的角度来看,从兵团占用草原屯垦至今,大面积天然草原植被遭到了机械化的开垦破坏,远非汉、唐时期屯垦戍边可比,这种开垦、开发活动一直延续了四十年,造成内蒙古最后的天然草原湿地消亡、土地荒漠化难以遏制的局面。兵团六师,演变成了著名的乌拉盖开发区,2004年被国务院取缔,由于从农区引进的移民超载放牧和占用水资源,对最后的天然草原生态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结语:

  知青,就群体而言,不过是草原的过客,绝非草原的主体。






    非牧民涌入草原地区无序的开垦、开发甚至‘治理’,会对草原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这可能就是我回顾内蒙古知青四十周年时最大的感悟吧。






  无序到有序、混乱到法治,这就是我对内蒙古的希望。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6:44:25 | 只看该作者
草原专家 刘书润 4月28日接受记者采访,他对《狼图腾》的评价是“贵在真实”!

那些无知的人,那些别有用心、谩骂的人,让我再次领略了文革中特有的蛮横气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古语翻译事务所 ( 蒙ICP备11002213号-2  

GMT+8, 2025-1-15 23:28 , Processed in 0.0403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