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卫文字“零翻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7 22:4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念渝
   
    随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发展,各个时代都出现了与该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词汇和语言现象,比如说,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俄语“卫星”的发音为“Sputnik”,随后,一连串以“nik”结尾的新词汇便接踵而来,如beatnik(垮了的一代)、cinenik(电影迷)、citynik(都市迷)、filmnik(电影迷)等等。
   
    而后,随着美国文化在中国的登陆,苏联文化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美国式的英语词汇,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水门”(Watergate),“gate”这个词从此就成了“丑闻”的代名词,从上世纪80年代的“伊朗门”一直到今年初的“艳照门”,日前的“猥亵门”,无一不同丑闻有关。
   
    再比如,随着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和太空技术的发展,同“太空”(space)有关的词汇也开始流行起来,如spaceage(太空时代)、space sickness(太空病)、deep space(深空间),一直到不久前的“太空战争”(space warfare)。
   
    信息和网络时代,各种词汇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比如,第一类,我把它称之为“正常类”,cool酷,clone克隆,keyboard(键盘),data(数据库),再复杂一点吧,如SIM卡,GPS,3G等,可以说,这些词汇还没有脱离传统的表述,即使刚出来时有点陌生,但很快就能领会并接受;第二类为“可以理解类”,这就是80后创造的“网络语言”,如烘焙机(homepage个人主页);猫(modem,调制解调器);利用汉语拼音的缩写(PL,漂亮;PMP,拍马屁)和用数字谐音(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等“生造”出来的网络文字,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高使用频率,现在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第三类就是90后正在不断发明创造的“火星文”了,迄今为止,除了个别的还勉强可以对得上号外,其他的,只能被称之为“不可理解类”。
   
    我觉得,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与流行文化相关的词语不宜“一刀切”来处置,除了加强正面引导外,还是宜冷处理,本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静观其变。
   
    我感兴趣的是关于这些“前卫文字”的翻译问题,其实类似“酷,克隆,猫”等倒不失为很好的译名,而且随着中外文化“迎面相撞”的机会日益增多,“GPS,3G,SIM卡,WTO,WHO”等这些干脆用首字母来表达的文字更是值得称道的“零翻译”。要知道,如果放在100年前的话,这些“零翻译”肯定会引来大张挞伐,由此可见,打开国门的一个极大好处就是中外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从大处说,这难道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大成果吗?
   
    翻译就是承担一种语言转换的桥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古语翻译事务所 ( 蒙ICP备11002213号-2  

GMT+8, 2025-1-15 16:57 , Processed in 0.0589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