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伦理作为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2001年《译者》(The Translator)推出《回归伦理》(The Return to Ethics)专刊,掀起了译界对各种翻译伦理问题讨论的热潮,国内翻译伦理研究也形成了与之同步发展的趋势,学者们跳出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语言层面对等的囿域,展开关于“忠实”的多向度、历史视角的讨论,扩宽了译者对“忠实”的理解层面,从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范围对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忠实、自由、平等、叛逆、暴力等进行关注。令人欣喜的是,参与讨论的学者已经不仅仅限于翻译界人士,哲学家们也积极参与,说明相关学科学者对翻译理论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出翻译研究对于相关学科的辐射与影响。
译界依然在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工具开展翻译批评实践。邵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探讨多种制约因素对《傲慢与偏见》简写本的女性主义面貌的影响。刘勇从女性身份认同视角评判《简•爱》译本。赵红辉从互文视角考察《锦瑟》的翻译。周晔则从全息翻译视角考察飞散文学《喜福会》的写作特色及杂合翻译理念。王卓从文化翻译角度评判《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文中的注释对该作文体特征以及教育功能起到的显化作用。杨平从史学角度考察译本《钦定本圣经》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邵炜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傅雷《艺术哲学》的翻译。梅晓娟从目的与策略的选择方面讨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黎昌抱以《雷雨》为例从词语标记考察王佐良戏剧翻译的风格。孙建成、温秀颖从后殖民视角对登译《水浒传》(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进行考察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