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标题: 蒙古传统顽羊角弓的制作 [打印本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2
标题: 蒙古传统顽羊角弓的制作
    先准备材料:柘木(不好找用枫木代替也行),顽羊角、牛蹄筋、蚕丝、牛骨、羊筋、红柳碱


      因为我们内蒙草原从来没有过水牛,所以说蒙弓用水牛角纯属撒谎,顽羊是蒙古草原和林区经常能见到的一种大型野羊,呵呵现在属国家保护了不让打了哈哈,toutou打吧哈哈。红柳碱是胡杨或者红柳根部的一种矿土,用液体融化加热后可以对弓胎条面进行类似碳化的处理,也就是毛糙化,一边胶粘牢固,比用工具拉出槽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并且处理后木胎表面是黑色的,用羊油润过后抛光有一种乌木的感觉哈哈,还防水。玩羊角再大也没有牛角大,所以用一整根牛角制作的弓肯定不是蒙弓。玩羊角需要切成小块拼接,上下弓渊各九块,一张弓十八块。我十五年每制作这个弓了,近日由于慧全国际的吴师傅帮我的儿子做了一个50磅左右的小层压弓,做得很好,一下勾起我很多少年时的回忆,所以近期一直在准备材料想制作一张顽羊弓,做好可能要到11月,回头给大家发图片分享呵呵。


    谈不上什么技术,没那么神,只是一些在牧区生活时制作弓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只是15年前了哈哈,好像有几百年了,因为我小时候做这个弓时长辈们说在元代之前就这样做。与清弓不同的地方我只能简单说说,因为我不是清弓专家,也不了解清弓。我听说清弓用水牛角,这在我们草原上是不可能的,哪来的水牛?!哈哈。还听说清弓用竹胎,对于蒙古弓来说一样不可能,大草原上哪来的竹林哈哈哈?!还有就是猪皮胶,我们不是穆斯林,但也很少有牧民养猪,所以我们用羊筋胶,至于蚕丝,因为我想制作王族用的马弓,所以传统上这种弓需要在遥远的南部城市找来蚕丝彰显贵气,牧民的顽羊弓是用牛筋扎绑用不起蚕丝扎绑和制作弓弦,我暂时就知道这一些与清弓的不同,别的我想起来随时和大家分享。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


   





12082421341218f175c413c8d9.jpg (126.73 KB, 下载次数: 5976)

12082421341218f175c413c8d9.jpg

12082421281dfad344aa64eadf.jpg (95.76 KB, 下载次数: 5932)

12082421281dfad344aa64eadf.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2
呼伦贝尔盟的兴安岭林区一直有少量的柘木,但很稀少,生长的远不如在南部的好,做弓用还行。在北方很珍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2
呵呵  我是喇西·道尔吉,我们蒙族有很多名字是出生时请喇嘛起的,所以道尔吉是藏语,意思是“护法”,或者降魔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3
    真希望弓友们都具备一些常识,这是一种传统。我们在牧区就是秋天制作弓,冬季开始所谓的弓猎,要知道弓猎只是为了调整弓的各方面性能,要用有经验的人进行,其实冬季没什么猎物可打,主要是为了熟弓,一张好弓一定要经得起冬季严冷的考验,夏季气温回暖后有利于真正的驯弓,一个夏季驯好的弓就可以在秋季真正用来打围了哈哈哈,这张弓的真正生命就开始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4
刚从我的DIY小屋回来,老婆给发好了一大盆酸奶,弓友们可别觉得我嘴馋哈哈,这是制作顽羊弓很关键的工序,有些人很保守不愿意说出来,作为一个蒙古族朋友我不是那种人。没什么密不可传的东西,早晚大家也要知道。现在讲解给兄弟们:用酸奶发干牛筋是我的家乡制作角弓关键的工序,因为干筋在抽取时再利索的人也不能保证筋表面甚至筋内有牛油,酸奶发筋可以有效的去除那些油,而且发软的筋韧劲非常好,更利于与羊筋胶咬合凝固。不要着急,我会尽快发图片给大家,因为现在还在准备阶段,关键是会拍些照片分享。发酵酸奶的成色也很重要,要有经验慢慢来。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4
喇西·道尔吉

  喇西·道尔吉(Rasi·Dorgee)  
  1966年出生,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喇西氏后裔。
  本科学历,作曲专业及Video Art Music Production(电影音乐制作)专业。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
  作家、剧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呼麦》,电影剧本《原狼》、《金归》、 《萦回生、死、爱》等。
  导演工作 主要作品:电影《长生天》。
  独立高原人文纪录片导演及制作人 主要作品:《天梯·萨里库依》。
  音乐教育家 曾任北京现代音乐研修院首任爵士乐系系主任,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创始人之一(其间曾用汉语名:于微)。
  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 主要作品: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新拍)主题歌曲《春秋依然》、《天亮时》,获华表奖电影作品《两个人的教室》主题音乐等。个人发烧级唱片被汉译为《当喇西塔吉遇见苏芮》。
  工作记录:原《中国导报》杂志社摄影记者。
  中国《现代乐手》杂志社视频媒体总监。
  客座中国鲁迅文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艺术类讲座。
  自1998年起,独自前往中国西部新疆、西藏高原地区采风创作累计历时10年时间,足迹涉及阿尔泰山脉乌仑古河流域、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流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藏北阿里高原等地区。
  目前主要从事电影编剧和导演工作。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5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05 编辑

顽羊我说不太准确,蒙古语叫“温杜赫”,个子很大,好像叫悬羊。

120826163716d325b08ae45e6b.jpg (123.93 KB, 下载次数: 5607)

120826163716d325b08ae45e6b.jpg

12082616373ff5d1fe613001f5.jpg (85.35 KB, 下载次数: 5582)

12082616373ff5d1fe613001f5.jpg

1208261636fe58006f962babd1.jpg (116.08 KB, 下载次数: 5579)

1208261636fe58006f962babd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6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07 编辑

呵呵 我和我妻子背后墙上挂的是个报废的土尔扈特老弓,一直没舍得扔掉哈哈

120827150277522bb5435f80ab.jpg (107.26 KB, 下载次数: 5666)

120827150277522bb5435f80ab.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7
我不是专业的制弓人,做弓玩只是我们的一部分生活乐趣,也没有系统研究过世界各地的好弓的情况,对于我来说,做弓之后最好玩的就是秋天回家乡打围。所以不能提供很多理论知识讲给大家,请见谅,我水平有限,只靠经验做着玩,好使就够了哈哈。至于拼接羊角我可以简单说一下,因为羊角和任何角可能都有相接近的材质特性,有些制弓人可能喜欢整条角,利用这根角上生命自然形成的不同位段的不同特性,产生自热的力度,大家知道一条角片不可能每个位段密度、厚度都一样,所以高超的制弓人(哈尔沁)会利用这些不同制作整条角的角弓,但这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我知道我们蒙古族很多哈尔沁都这样做弓。我也可以做,只是最近我在制作的是一张王族风格的顽羊弓,做这样的弓不能图省事用整角,这种风格的共有几个前提要求:1.不论弓的马力(磅数)设计多大,一定是追求非常容易开弓的效果的;2.一定要尽量选择每块羊角密度质地比较接近的位段,使这些角有接近相同的力度,才能由人为的设计达到好开弓的目的;3.对没有制作过这种弓的师傅来说拼接听起来好像很难,实际上这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方法得当(我不是保守,但目前还说不好具体的操作,以后会尽量给大家上视频说明),按照过去老人们的做法应该没有问题。另外我可以提前粗略介绍给大家拼接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冒顿锡勒”的弓胎上拼接的方式,冒顿锡勒是指木胎制作时就要在两片弓渊上分别留好5到8个与胎体相连接的一体的梁子,在每对梁子之间装接选好的羊角段。另一种是“聂冒顿”胎,这种方法有点难,主要是这种弓胎是通体的单渊弓胎,没有事先设计制作很多梁子在上面,这就需要1.把选好的羊角段每片都修整平整,然后磨成斜坡(从侧面看呈不对称的菱形)。2.准备一条牛皮纸(比弓胎略宽略长),在这张纸条上涂胶,把羊角段一片一片粘贴在纸条上,斜坡压斜坡(斜口方向很重要,上渊是上片压下片,下渊反过来)。这样就基本拼接完成了,然后转移到台上粘接,羊角片要略窄与渊片,修好形状后羊角两侧要包柘木边(弹性好的其他木材也行)。今天就说这些。以后上了图片大家会看得清楚些。我正在做的是“聂冒顿”形式的,以后有时间也会慢慢制作“冒顿锡勒”。慢慢来哈哈!仅把一些经验提供给弓友们,如果需要了解很多理论知识的话,我看论坛里有很多值得去求教的受尊重的老师,不妨多与他们求教呵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8
非常赞同楼上的观点,但本人谈不上深远哈哈。还有待于向诸位请教新的知识。这几天我的工作忙些,没能持续制作我的弓呵呵,一两天后闲下来会尽快继续,一定会拍些图片和视频分享给大家,近日只是没到那些有价值的环节,所以也没拍。到那些有用的环节一定与大家交流。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关注。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8
今天仅仅粗做了一对弓梢,用的南美紫檀木,感觉很不错,密度重量韧力还都可以。接下来准备周末前把牛筋发好撕好。需要用大片的白菜叶或一定水分的草叶裹好放一段时间。气候与季节地点使然的。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09
啊萨拉麻里控呵呵。我尽管已经迁居阿拉善。但我在新疆从事了15年纪录片拍摄工作。在帕米尔一口气拍摄了好几年,现在这不叫《帕米尔》的影片已经完成,对新疆我有种根源情感,也许是因为祖辈从那里走出来的吧。认识你很高兴。我有很多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的朋友呵呵,他们的孩子都叫我“蒙古阿爸”。角弓在上海可以保存和保养,你到商店买半斤核桃仁(不要加工过的,如糖炒过的、熟的都不好),没有生核桃仁用腰果,再不成就从新疆老家寄点巴旦木也行(但是下策),然后用纯棉布做个像煮奶茶用的那种小口袋,把这些果实装进去缝合好,布越结实越好但一定要纯棉材质的。做好这个包后在玻璃板上用力摔,直到果实摔碎棉布袋表面渗出油脂,用这个布包每天擦角弓个各个部位(如果是牛筋弦的话也要擦),用过布包后放在塑料袋里密封存放在冰箱里,一个布包可以用半年。其实也不麻烦,这样在潮湿的地区保护角弓很奏效,没有问题的。听长辈们介绍以前征战到潮湿的维也纳地区时蒙古军队的哈尔沁们就是这样保养军弓的。我自己也试验过,很好。兄弟以后多交流,但愿我出的主意对你有用。祝你好运阿达西。嚯谢,胡大伊玛目奈特。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10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12 编辑

今天开始接角了           

8.jpg (84.05 KB, 下载次数: 5616)

8.jpg

7.jpg (101.83 KB, 下载次数: 5580)

7.jpg

6.jpg (122.25 KB, 下载次数: 5599)

6.jpg

5.jpg (167.62 KB, 下载次数: 5666)

5.jpg

4.jpg (130.17 KB, 下载次数: 5562)

4.jpg

3.jpg (97 KB, 下载次数: 5454)

3.jpg

2.jpg (83.83 KB, 下载次数: 5429)

2.jpg

1.jpg (103.66 KB, 下载次数: 5468)

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13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17 编辑



枫木胎表面贴了竹筋皮





双渊望把





双渊望把暗梁子





双渊望把贴通体的羊角滑羽





4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17

晾着胶吧呵呵 三四天见了。抽空做我儿子的小角弓,争取论坛里最小的最可爱的角弓哈哈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18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18 编辑

给我两岁的儿子做个小角弓,79公分,我和儿子一人一个哈哈。做好后正好他也该过上马礼用上了哈哈

33.jpg (105.2 KB, 下载次数: 3456)

33.jpg

22.jpg (92.54 KB, 下载次数: 3457)

22.jpg

11.jpg (115.48 KB, 下载次数: 3420)

1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19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20 编辑

最后这图中右侧是上弓渊,要比下渊软一些,用土经验在平台上下压望把,上渊应该先落到毡子上,下渊与毡台的间隙决定着箭羽与握弓手的关系以及出箭的震动大小。我儿子用的这个准备做到10斤左右呵呵,可爱极了哈哈,看这家伙明年能不能

55.jpg (111.36 KB, 下载次数: 3524)

55.jpg

44.jpg (66.31 KB, 下载次数: 3417)

44.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0

用羊筋的筋头,不要用中段,去掉油脂晾干。第一次晾干到透明,然后用红柳碱水泡,发到不透明了。再次晾干,第二次可以晒,越干越好像石头一样硬。用密封的罐子收起来备用。熬胶时和猪胶方法一样,千万不要时间长了。用筷子蘸进去能拉软丝慢慢滴落的状态就合适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0
或是放在碗里再进冰箱凝胶,向胶冻上扔筷子,结果如何?”这些我都没试过,我熬胶是用来粘东西的呵呵,不是做化工实验的哈哈。即便我拍了照片给您恐怕也需要您自己分析和根据您所在的地区气候进行调整。图片在电脑里色差也很大。您有兴趣使用这胶的话我随时欢迎您来做客,大家一起试试呵呵。其实我不建议做弓的朋友都使用这种胶,我不敢说它有什么优势,只是一种习惯,换句话说我不了解其他的胶。一方水土一方人,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决定。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1
最好不要用核桃油保养弓,榨出的核桃油基本成为液态了并且有水分。用纯棉布包是很古老的经验,我分析是因为它可以滤过果仁里的水分,有效地把油脂利用上。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1
上弦是射箭的基础的基础呵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1
是这样的兄弟:羊筋胶颜色发白。它的特点是凝固后要比混在里面的牛筋软(完全干透后,这就需要经过一个夏天到来年秋季【在内蒙古地区】),由于软于干透的牛筋,就能使牛筋的韧性和弹性发挥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一种胶凝固后比混在里面的牛筋硬,岂不是束缚了牛筋的作用,还要牛筋干啥用,不如掺点结实的黄麻之类的纤维铺在弓胎上算了。所以我个人认为铺筋的胶很重要,一定是凝固后软于牛筋的这样弓才好使,好开弓但不减马力(磅数),弓在实战中没必要自己和自己较劲非得难开才算是大力士,而且很难开的大磅数弓,做的不好射程并不远,只是在一个阶段里箭速会快些。铺筋的胶存在着很多经验,我也不是化工学家,对于一些数据我实在说不出来,我用手感觉铺筋时的温度和手感,每个季节也不一样我们也有冬季做弓的,由于冬季环境冷,胶有一点温度就觉得手很暖和,秋季又不一样了,用温度计纪录温度是徒劳的,不符合经验的。所以靠文字在这里实在很难说清楚。我在额济纳旗住时,很想知道这些经验,没办法,只能坐车骑马两天到阿左旗舅舅家看他做,后来就明白了一点。所以请见谅,我能说的绝不会保留。谢谢您的关注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2
从来没有听说过狼抓到野羊的呵呵。抓野羊最好的办法还是需要大家打围,一个人都很难打到它,三个人容易些,一个人负责假追,一个从侧面哄,一个负责打。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3
问: 你家宝宝好可爱哦
没看明白的是弓胎望把处粘的是什么,什么作用呢?


呵呵  那是羊角片 ,现在有人把这个叫“出箭点”,以前叫滑羽或者滑翎,我做的是通体的滑翎。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3
问:请问竹筋皮是什么啊?

就是竹子最外表的光滑的竹皮,用刀子劈成细丝,然后像铺筋一样铺在木胎上。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3
贴竹筋是顽羊弓比较重要的弓胎工序。过去一般牧民用的弓没有这道工序。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4
我们的打围狩猎用具讲求一切从简迅捷,越方便越简单越好呵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4
呵呵我倒没听说也没见过那张外蒙古的弓沦为了抵销弓的代表,我经常去那里和亲戚伙伴们打猎玩,虽然我十几年没做弓玩了,但经常回牧区打猎玩,用的有些是四五十年的弓了,依然可以五十步外射透野羊的哈勒巴骨。尽管我已经由于工作原因十几年没制作角弓,但我也有自信和把握做出一张易开满、马力大、便于操作的弓,因为这在以往一直是我们土尔扈特牧民的生活技能的内容。不知高老弟是否经常实际用过蒙古弓(不是现在一些人仿造伪造的那种),有机会您可以试一试,恐怕和你了解到的理论不一样。  我们做弓用弓一向都本着实用的目的为终极理论,也在劳动生产中积累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从来不歧视任何其他的弓种,不懂的时候就毫无遮拦的表示,有些话说的很实在,站在一个蒙古族同胞的视野上我就是觉得弓弦还要请别人上是挺可笑的事情,我没什么恶意,而且也觉得这些不同很有意思。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5
和我学音乐的学生就是韩国人,从江原道带来的韩弓很漂亮,但我没觉得比我自己使过的传统牧区弓有什么优势和效率。可能是人们射箭的习惯不同吧。我也很喜欢他的韩弓。以后有机会会收藏一张试一试。在我和我们经常去夜外打猎的一些爱好者心里蒙古弓绝不会是低效的代表,否则我这个读过书的蒙古牧民就不会再去制作它了,早就会学习一些“高效”弓的知识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6
简单的说我从三岁上马后的一生中,只有来到北京这些年例外,始终没有离开过弓箭,也的确没有使用过那些很不好的弓箭,大部分都是牧区的家里和亲戚留下来的,它是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和传统,就像我每一次出国访问开会都要穿蒙古袍一样,我穿别的衣服总被朋友们开玩笑说是偷来的哈哈。我相信我的儿子未来也一样,今天我已经开始为他制作属于他人生的第一张弓了。他现在两岁。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6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27 编辑

你好兄弟,我用过的一些旧弓眼下没有在我北京的家里,我回老家后尽量拍些照片提供给大家。竹筋儿的用法是这样的:1.它是铺在牛筋下的不是角下,一定不要弄错。2.劈的粗些来用的话,是要加大木弓胎的马力,劈的细些来用,是提高弓胎的韧性保证不易断。以前我们不把它叫做竹筋而是叫做“险”,险筋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杂任何情况下保证胎不会断裂,拉断弓会受重伤的。传统的险筋不仅有竹筋儿,在竹筋里还要掺入马鬃,高级的是掺入骒马尾。这种工艺目前在我看来似乎已经绝迹了,其实并不难,只是很少有这样的旧弓被发现被解剖。因此你要试验做,建议竹筋劈的细些,竹皮刮去竹芯质后本来就很薄了,建议劈成1毫米宽的小窄条,这样看上去像丝。做这样的马战弓铺筋的层数和数量都与眼下我看到的清弓的资料不同了,还请斟酌用料。我暂时想起来这些,欢迎多交流。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6
顺便澄清,顽羊角弓并不像朋友们平时认识的所谓“蒙古弓”的弓渊很宽,我见到过的、用过的和正在做的弓渊板也只有3公分宽。力度、手感等等都需要钻研传统工艺里面的道理。我相信祖先们不会比我们愚蠢。一味的用解剖学的理论去研究这些东西有时会步入误区。就像我的美国兄弟,看不到我们中医和蒙医说的穴位,一个劲用光学仪器和所谓的“科学手段”解剖查找,却根本找不到什么“穴位”,就盲目的否认中医是不科学的。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8
呵呵  不要缠绵在使用什么种类的胶的问题上,我说过,一方水土一方生息,什么胶用好了都行,东吴地区自古也出好弓,恐怕和北方不会用一样的材料。铺筋是件经验成分很大的工序,首先在竹筋“险”上面喂胶,这种喂胶需要两三遍(根据具体手感),梳好胶的牛筋不粘手之后也要喂胶,是它们(牛筋表面、险筋表面)吃够不能吃饱胶,这样牛筋与弓渊的结合是不会开裂的。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8
见谅  有错字:使它们(牛筋表面、险筋表面【已经粘合在渊板上的】)对吃进的胶达到吃够但不吃饱的状态,然后粘合。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8
实际上我们只要有传统,不必需要什么努力,有很多传统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平凡,传统始终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平凡的甚至不值得挂在嘴边。比如我们蒙古族骑马看望亲朋,决不能把马骑到人家的门前,尤其是家里有长辈,骑马到蒙古包门口再下马是很不礼貌的,都要很远下马(只要你已经清楚地看到那个蒙古包了),然后牵着马步行到长辈面前。类似这样的传统还有很多,我觉得它没什么坏处,所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在传承,我的儿子我也会这样做给他看而不是强迫他这样做,这不需要什么努力,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就更谈不上什么发扬,一旦社会提倡要发扬什么了,我觉得就已经来不及了,肯定此刻已经严重缺乏传统了,何谈发扬。另外我不同意把北京那位长辈一概而论定义成伪传统,尽管我不是很了解清弓工艺,但在电视上看到那位老人制作弓的很多工艺的确是很传统的,请不要带有极端的偏见和不纯洁的目的,我虽然不懂清弓的制作,但这是我没有学到的原因,我还不能断定那位前辈是伪传统。没有人有资格抨击一位长者。每个人都有缺点,我只赞同我们做好自己,多向别人学习。本人原创了这个帖子也是本着想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愿意让这些信息为广大弓友服务,人越多我个人认为我的朋友就越多,作为一个蒙古族同胞我们热忱的希望与各族弓友兄弟成为一家人。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29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29 编辑

今天翻出了箱子底存的骒马尾和马鬃呵呵,好像油性还有点,太干了就不能用了。


22222.jpg (94.9 KB, 下载次数: 3283)

22222.jpg

11111.jpg (130.94 KB, 下载次数: 3244)

11111.jpg

3333.jpg (128.59 KB, 下载次数: 3218)

3333.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0
边区的牧民脾气有点怪哈哈,请谅解,您说的那个牧民我认识他,人还是不错的,就是倔哈哈。另外至于蒙古弓测力的方式我会在将来慢慢介绍给大家,总之我觉得用拉力器材仪器测试弓有多少磅是不符合我的要求的,我们测力主要测弓力,就是它打出的箭力,我个人总觉得现代的测法是在测人不是在测弓,个人拙见呵呵 ,见谅。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1
但是我说的这个只是弓与箭传统上认为的合理配合,也不是测弓力的方法。测弓力最终要界定在五十步时箭打到目标的力量,才算是弓力,好弓往往有几百斤的力量,也就是说老故事里说的千斤弓并不是指弓的拉力是千斤,哈哈真的千斤谁也拉不开。所以我们测弓力经常用驴和马,也就是说做弓时一直本着所谓“上渊半驴下渊半马”的规律来制作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1
我倒是也有另一种感觉,多年在牧区的经历,有段时间玩弓多一些,那时总觉得弓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它不同于我的马,说实话如果楼上没有在我的家乡那样的地方生活过恐怕不能有我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草地上三十几里一户邻居,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玩,身上的每一件东西似乎都是活的哈哈。至于您说到的艺术的感觉,我觉得它肯定不同于绘画和音乐。感谢您把我的玩意引领到艺术的领域,谢谢您关注,我会慢慢品味您的帖子。常交流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2
我觉得也是,我以前经常用六十多斤的弓,怎么做箭也轻不了,可是说箭重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影响。按照261先生的换算,可能是过去的斤和现在的不一样。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2
我没猜错的话楼上应该是个妹妹或者姐姐吧?感觉你对弓的情结很浪漫。同意您的大部分观点,但我觉得弓最大的艺术价值或者说最基础的艺术价值还是有一些武器艺术的要求的,您觉得呢?尤其我们蒙古弓,离不开劳动捕猎生活,当然,生活应该充满情趣和不经意的艺术含量,刻意的追求花哨肯定会降低您所提及的弓艺术的本质价值。见笑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2
请千万不要误会哈哈,我用的马鬃马尾以及竹筋儿都不是作为牛筋的,只是这种战弓的工艺需要这个叫做“险筋儿”的工序,牛筋我使用腿筋,蹄筋一样能用,就是需要发的很好以便接筋(因蹄筋掐头去尾剩下的很短),但实际上蹄筋的力量很好,用三岁以上的坚牛的最好。至于酸奶发筋我还没有做到这步,还没面临要铺筋的工序,只靠说很难说明白,我铺筋之前一定拍照片给大家讲。本人声明,我做工的方法是在我们草地生活中的一些内容,不见得适合各地弓友,仅供朋友们参考借鉴。我也没有任何商业目的,这一点大家可能也看得出,不然我不会发这个帖子说这么清楚。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3
不必客气兄弟。首先我个人觉得外脊筋(背筋)虽然长但没有蹄筋和腿筋有劲,这是因为牛的一般动作很少使外脊筋得到经常地运动,所以脂肪多,不容易去脂。其次捶筋撕筋铺筋一共需要两次发筋,发的不合适自然不好捶,不好捶也自然不好撕而且浪费多,铺前还要发一次,发不合适就不溶胶,不溶胶就粘合不结实。关于两次发筋我个人都是用酸奶(这是一种在牧区生活时的习惯和经验【在我们草地上毫不夸张的说有时水比奶还要珍贵】),我认为水发筋依然不能取出油脂,所以前人们用酸奶(发过头了的很酸的酸奶)发牛筋。捶前发的时间短,刚刚不透明了就行,但不能马上捶,要进行晾(不能晒),晾到牛筋表面的残余酸奶不黏了,手摸着滑溜了,再不要等了,马上捶。撕好后放进密封的口袋里闷上。这一切工作千万不要提前做,不然时间长了就长毛了。铺筋前要用酸奶发筋丝,因为筋丝没有用之前会挥发很多水分变得很干,脆了的筋不能混进胶直接铺。所以要再次发筋。这次的酸奶(传统的方法)要用策格(马奶酒)稀释,高度的酒也行,泡进去的筋不能时间长,人不能离开干别的,要不间断的目视观察。还要挑起来看,不能等筋变成面条,要像沾水的麻绳一样的状态然后开始晾。晾法和前面一样,不粘手滑溜了就可以铺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3
文化与文明本不该故弄玄虚的“密不外传”。做弓做的好不好不重要哈哈,因为通过实践迟早能做好,做个实在人是我作为一个蒙族同胞要追求事。所以没有什么核心机密哈哈,希望大家都诚恳的支持这个平台,互相吸取有益的知识,把这里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兴趣乐园。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4
问:突然想起个问题,羊角也是有纹理的吧,应该是从角根到角尖的方向。那你做的角块纹理是啥样的呢? 是顺着弓胎 ...

顺着用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4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35 编辑

今天胶还不行,这几天北京下雨,干得很慢,还不能继续往下做。只能接着做我的儿子的小角弓胎,调一下渊板的薄厚。调刨时最好把渊板架空,不要压着刨,尽量往回刮着刨,这样可以使渊板自然的把多余的部分交给刨刃,不要仅凭眼睛和卡尺调整厚度,因为材料内部的结构和肌理不是绝对均匀的,不是尺寸说了算的事,应该是力度起作用。这样调整出来的渊板力度才能达到自然统一,自然统一了的渊板视觉形象上才是自然和谐地,我不赞同一味的人工塑形,自然才是美的,才会好使。借助材料本身的反抗力量加工就可以了。个人土经验,呵呵拙见,见笑了朋友们。

1.jpg (66.1 KB, 下载次数: 3511)

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5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35 编辑

就像蒙古族的矛,以前蒙古族锻打工艺并不是一流的,热处理也不是很精到,比起大马士革、甚至日本都有逊色。但我们打制的矛头却能轻易透甲,原因是矛匠有一种传统的热处理方式,要是单看,大家一定认为很土,不科学,因为匠人会和大马士革匠人的制矛方式不同,是先热处理(蘸火)后磨形。蒙古族会把矛的毛坯头烧的通红然后丢进冷水里,这看起来似乎的确不合理,但接下来匠人会拿出凉了的毛坯用力往地上摔,结果可想而知,一定是断了,因为太脆。好,匠人会接着制作,从哪里断的,就把此处作为矛尖来打磨,因为自然而然此处一定是最硬最好的地方。这个道理就是尊重自然的道理。我个人觉得做弓也一样呵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6

你这个梢子是粘的还是一体的啊?
abddba 发表于 2012-9-3 23:33


一定是粘的,但力度靠最后的蚕丝扎绑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6

梢子重量很重要,基本不能与渊用相同的材料,所以一定要粘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7
真为兄弟担了一把心,很佩服你的执着。但我想多说两句请不要介意:切记尽量少用电动工具。尽管电动工具的切削效率比手工工具快很多,但有些做弓的材料很忌讳用电动工具,尤其角质、骨质、胶质材料,电动工具在切削或磨削作用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这样的话那些材料表面会被“烤熟”的呵呵,材质发生了变化不利于粘接,你见过把酱牛肉结结实实的粘在模板上吗哈哈?木材也一样,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会使木材表面细微的碳化,也一样粘不结实。电动工具的危险倒是可以避免,但我个人觉得做弓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和平年间,有没有那个将军催着你完工哈哈。希望兄弟下次一定小心。祝你健康。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8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是这样的:斜面搭接我说不清蒙古语翻译过来的准确词汇,大概是“滑接”的意思,这是一种很早就采用的方式,我以前用过两次顽羊弓,一次是在11岁时和长辈们秋围打狼(那大概是1977年),一般我们草地秋围会由嘎查(牧民公社)的头指挥我们进行,一次秋围大约一个星期。另一次是我大学第一学期寒假回家乡使用舅舅的顽羊弓,带着朋友们去草地打野鸡。舅舅的弓就是我图片上的老弓,旧的不行了。我记得没有发现羊角有任何翘裂的痕迹。“滑接”的方法不仅仅是因为要把短角片接在一起为目的的,大的羊角在草地上不缺,整角用足够长度,尤其顽羊弓大部分是马弓,都不长。这种接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高角的强度,因为这个弓的角不能做的很厚,原因是马弓越轻越好,相对薄一些的羊角片本来就没有牛角硬,破开它的目的是缩短它的做功长度。再有,就是两个必须注意的问题,1:斜面相接是不能反,上渊的角片斜面是上压下,一片压一片。下渊角片正相反。2.铺筋要注意。确切的说蒙古顽羊弓不是铺筋,而是包筋,一直包到角片边缘一根沙葱(野葱)宽的一条。只要你掌握这些具体工艺,我想我的祖先们告诉我们的办法应该是可行的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9
您好,我想逐一回答你,这也许是更多弓友要知道的。
1.发筋的酸奶:有很多同胞误解我们蒙古族的饮食,人为我们很喜欢吃牛奶,我有必要说明,草原上的生活奶分四类,最高级的,也是一般牧民【旧社会时】不舍得或根本吃不上的是骆驼奶,其次是最为普遍的马奶,再其次是羊奶,最低级也是不得已才吃的是牛奶。而且这四类奶都不能饮用鲜奶,几千年来没有一个牧民会直接饮用鲜奶,不管什么奶都要至少是发酵后【酸奶】才能食用。食用奶食也不是一年四季都要食用的,对健康不科学。草原的饮食风俗是春粮、夏奶、秋肉、冬油。那么一部分低级的牛奶在秋季就会由妈妈们进行发酵备储,所以秋季也是泡筋发筋做弓的最好季节,为了泡筋发筋,牧民会有意识的把酸牛奶发的很过头,极酸极酸的,甚至冒泡发臭,这种酸奶实际上很难在下咽了,但它具备了一定的酸腐蚀性【这也回答了你“还有您是怎么去筋上的油的?”的疑问】。这就是发筋最好的酸奶。遗憾的是目前广大的弓友很难找到真正的牛奶,我可以毫不客气的揭穿目前市场上的奶是大家千万不要经常食用的,在我几年前出版的小说《呼麦》的导言里,我已经叙述了当下的牛奶卫生危机【我无意在这个论坛上针对某家生产商】。有脑子的人试想一下,现在全国十几亿人口,各地随处可见大小的超市,几乎每家店里都能买到“x牛”“x利”大品牌各种包装的鲜牛奶,也就是说十几亿人看来都能轻易吃上牛奶。我告诉大家,这是不可能的!我以一个有放牧经验的中年牧民和有责任心的公民的身份担保,十几亿人都能吃到真牛奶是不现实的。大家知道这么大的产量需要多少牛吗?一头最好的牛日产奶量也就四五十斤,这已经是罕见的牛了。即便有这么多的牛大家知道要多大的牧场才能养活这些牛吗?就是饲料圈养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产量。饲料中的大部分材料也是靠草原牧场提供的,我国共有多少牧场?!所以超市里的牛奶我可以说不可能发酵,因为它不是真牛奶,至于有无危害我无权评论。我做弓用的酸奶是从我开车到北京北部村庄的牛场自己挤的奶,老婆把它油脂分离开后发酵成酸奶用。


2.去除筋中的油这个问题前面我说过了,其实我们做弓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泡在酸奶中的筋的油脂不会完全被去除,但它会和酸奶中的酸性蛋白质形成饱和变质,达到硬体结晶,反而增加了牛筋的韧性。

3.胎的材料,我这次要做的是个王族风格的马弓,所以材料追求用柘木,其实柘木在蒙古高原上几乎没有,曾经传统的顽羊弓用的柘木我承认也许是向南部侵略所得,所以它显得很贵气,一般是供给上层社会的人物使用。传统的顽羊弓胎几乎什么木材都用,只要符合弹性需要,但绝不会使用竹。我知道的有柳木、腊木等,要是能用红柳材料就会比柘木还要珍贵,因为红柳弹性极佳,但不成材,地面上两米高的树冠主材不到四十公分,地下的根可以下到几十米,不能用。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39
我打算做的不是制式武器,不仅我没有严格的制式,我记得我认识的做弓的牧民也不经常用制式来衡量和设计尺寸,这是不同民族的同胞考虑问题和生活劳动方式不同的地方,做弓对我来说是一种心情,给长辈尊者做,我就带着敬仰的心情来根据他的身体条件来设定,给朋友兄弟做,可能我心里会带有对他的鼓励与支持的情绪,也许会做的所谓磅数大一点,这是对他的认可和欣赏产生的设定,但不能过分,做的过分了,比如你看到你的兄弟明明很瘦弱,却做了90斤的弓给他,这样就变成了一种对他的嘲笑,是不礼貌的礼物。所以不好说所谓的“制”,至于形,我做好会拍图片给大家分享。总体上顽羊弓的传统是大梢子弓,你提到的弓垫对顽羊弓来说非常重要,它的形状、安装位置非常关键,这个我会在以后结合我的图片讲给大伙。“弓裆”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我认为的旺缝儿,就是闭弓时弦与旺把的尺寸。如果是,那就更不好确定了,蒙古族的古代军队几乎没有严格的武器制式规定,由于旧时社会制度的不同,军队武士来源于牧民,从军不是到部队里拿起国家配发的武器,而是自带武器来从军。除后期军队的铠甲有制式外【因为铠甲是首先配发给“却薛军”的,却薛军士是经过对身体条件严格挑选的卫戍武士,身材必然相近】,其他武器随个人条件而定。我看到过韩弓反曲成一个圆圈,顽羊弓的反曲没有那么大,做法使然的也不必反曲那么大一样可以达到力度。我儿子今年2岁,身高86公分,我给他做着玩的小角弓是要等到他3岁过上马礼时用的,那时他应该长到近一米了,所以我给他做的是79公分的长度,旺缝儿十公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0
我不这么认为。纯正的酸奶里不仅是你提到的那些化学成分,有未知而且不必知的感觉。建议不要用阿司匹林来评判和分析以寸关尺为基础的阴阳五行中医传统。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0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40 编辑

今天给儿子的小弓装上弓垫了哈哈,越看越小。



3.jpg (37.04 KB, 下载次数: 3444)

3.jpg

2.jpg (34.18 KB, 下载次数: 3423)

2.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1
道尔吉兄 您好,
想請教個外行問題:
1) 泡筋發筋 時,是將曬乾且撕成細條的筋拿下去泡,然後再晾乾嗎?
...
iii 发表于 2012-9-5 00:02


“不必客气兄弟。首先我个人觉得外脊筋(背筋)虽然长但没有蹄筋和腿筋有劲,这是因为牛的一般动作很少使外脊筋得到经常地运动,所以脂肪多,不容易去脂。其次捶筋撕筋铺筋一共需要两次发筋,发的不合适自然不好捶,不好捶也自然不好撕而且浪费多,铺前还要发一次,发不合适就不溶胶,不溶胶就粘合不结实。关于两次发筋我个人都是用酸奶(这是一种在牧区生活时的习惯和经验【在我们草地上毫不夸张的说有时水比奶还要珍贵】),我认为水发筋依然不能取出油脂,所以前人们用酸奶(发过头了的很酸的酸奶)发牛筋。捶前发的时间短,刚刚不透明了就行,但不能马上捶,要进行晾(不能晒),晾到牛筋表面的残余酸奶不黏了,手摸着滑溜了,再不要等了,马上捶。撕好后放进密封的口袋里闷上。这一切工作千万不要提前做,不然时间长了就长毛了。铺筋前要用酸奶发筋丝,因为筋丝没有用之前会挥发很多水分变得很干,脆了的筋不能混进胶直接铺。所以要再次发筋。这次的酸奶(传统的方法)要用策格(马奶酒)稀释,高度的酒也行,泡进去的筋不能时间长,人不能离开干别的,要不间断的目视观察。还要挑起来看,不能等筋变成面条,要像沾水的麻绳一样的状态然后开始晾。晾法和前面一样,不粘手滑溜了就可以铺了。”  兄弟,这是我在前面说过的内容,不知你是否能看明白?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2

“......铺前还要发一次......”  指的是已经撕好了的牛筋。

“捶前发的时间短,刚刚不透明了就行,但不能马上捶,要进行晾(不能晒),晾到牛筋表面的残余酸奶不黏了,手摸着滑溜了,再不要等了,马上捶。撕好后放进密封的口袋里闷上。这一切工作千万不要提前做,不然时间长了就【发霉】长毛了。”

“铺筋前要用酸奶发筋丝【撕好的】,因为筋丝没有用之前会挥发很多水分变得很干,脆了的筋不能混进胶直接铺。所以要再次发筋。这次的酸奶(传统的方法)要用策格(马奶酒)稀释,高度的酒也行,泡进去的筋不能时间长,人不能离开干别的,要不间断的目视观察。还要挑【捞】起来看,不能等筋变成面条,要像沾了水的麻绳一样的【软】状态然后开始晾。晾法和前面一样【不能晒】,不粘手【变得】滑溜了就可以铺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2

此弓稍截面目测应该是长方形,所以上弓弦后图中圆圈处在反复开弓、放箭的过程摩擦阻力会大,影响效能,另外 ...
asd123 发表于 2012-9-5 11:40


是的多谢兄弟哈哈,这个弓梢远远还没有完工,因为我考虑给我的儿子做的,大了不行,小到这种尺寸,弓梢做成大人用的那么厚不美观,所以我们每当给孩子做弓时,梢子的挂弦口要镶入牛骨翘以便加固和耐磨,这个还远没有做完呵呵,感谢你的提示。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3
慚愧,漏了 您前面說過的內容~
感謝 您不厭其煩的解說 :-)
整理一下我的理解:

酸奶:發酵過的奶。 ...
iii 发表于 2012-9-5 14:13


你好。你理解制作流程基本正确。有一个问题我不敢担保是正确的:“酸奶:發酵過的奶。 *鮮奶 + 菌粉 發酵而成。”   我不知道你生活在什么地区,也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菌粉”才能发酵牛奶。在我看来米粥、面汤等食品自然都能发酵,需要“菌粉”才能发酵的牛奶我不知是否有假,或者食品防腐剂很多。我也从来不适用市场上的袋装牛奶。所以,在我不是一个化学专家的前提下,我不知道市场上的牛奶发筋会是什么效果。
另外你提到的稀释疑问:这可能是个朋友们还没有注意但会关心的问题。怪我没有提前说明,我的经验是1:1的酸奶喝酒进行搅拌,搅拌的越充分越好。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4
是的,发音也一样,就是肩胛骨呵呵。也一样会给小孩子玩嘎拉哈,很有意思。你说的“就是清灭明以后蒙古地区使用的弓的形制就和清弓无太大区别了,可以被认为是清弓的一种,就如同现在所谓的青海弓。而且很多资料表示真正称得上蒙古人自己的弓的应该是开元弓,而这种弓和清弓有比较大的差异。......”我非常同意。我这次做的弓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玩过的,听老人们说应该比元代还要早。别急,我做好再说。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4
另外,人们对与历史有些误解,总觉得明灭了元,蒙古政权不复存在了,这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明的建立,没有证据证明蒙的结束,只是政权北移重返和林。如此才有明燕王与北元的大量的文化和经济往来,今天的呼和浩特就是开明的明政府与蒙的外贸交易驿站和马市,那时明政府把呼和浩特称为“绥化”呵呵,功能类似今天北京的北三环马甸,清灭明的历史阶段正值蒙古窝莫尔汗国的鼎盛时期,帖木儿汗此时在今天的印度建立了窝莫尔汗国,由于宗教自由,必然产生文化交融,所以这时的弓与印度本土的弓融合很多,但不是真正的蒙古弓,尤其不是历史更早些的王族使用的顽羊角弓。这个时期的蒙弓比较Fusion。但汗庭使用的依然是顽羊弓。这是因为统治阶级比较保守,甚至可能是因为远离故地之后的一种情结。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4
老师,现在比较迷惑铺筋层的厚度,弓胎有厚薄变化,角片做渐变处理,那么筋层的厚度如何变化呢?我只知道弓 ...
xdysky 发表于 2012-9-5 20:35



    建议首先闹清楚影响弓形弓力、弓力的几个因素。往往梢子看上去是决定弓形的重要因素,其实不仅如此,梢子还直接左右着弓力、箭速等效果,梢子越大就使弓力越大,但需要更强的弓渊来支持,梢子重量过大,震动就大,弓射起来不舒服,旺把越长弓力越大,过长了弓形不美观,骑射也不方便。旺把越轻,弓的震动越大,旺把越重弓越稳越好使,但过重就笨拙,给行猎带来负担。渊板的宽窄也起作用,太宽的渊风阻大,反而影响回旺速度产生多余的震动,太窄了容易翻弦发生危险。所以筋的薄厚需要根据整体弓胎是怎样制作的而定,我反对一味的把望把两端和梢抹处加厚铺筋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保守和初级的制作手段,它仅仅考虑了安全牢固的因素。当然,弓胎的设计一定首先要考虑安全牢固,但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安全牢固,铺筋是在调驯之前最后决定弓形的一道工艺,所以要看你想制作什么风格的弓,需要渊板上什么位置变形、什么位置做功。简单的说【但绝不是绝对的】,你想让渊板哪里变形哪里就要铺薄,你想让渊板哪里做功哪里就要铺厚。它还取决于弓胎材料,我个人理解,硬木易断,但箭速快【与射程没有绝对关系】,所以铺硬木胎的筋主要是确保不断,用胶也不一样,尽量达到软胶筋铺硬木胎、硬胶筋铺软木胎,所以你提到的薄厚问题是一个片面的思考。不知我的答复能不能启发你一种思考?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5
老师,现在比较迷惑铺筋层的厚度,弓胎有厚薄变化,角片做渐变处理,那么筋层的厚度如何变化呢?我只知道弓 ...
xdysky 发表于 2012-9-5 20:35



    实际上我不太容易直接告诉你铺多厚的筋,这对我来说也是根据完成的胎来发挥灵感的,我记得年轻时我做过几张弓好像每个都不一样。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6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46 编辑

这个是很老的元弓,北京曾经见到过类似的,是牛角弓不是顽羊弓。它与顽羊弓很像,除梢子有点区别。这个时期因元已经进入中原南北,所以好像使用了竹胎和牛角。制作的也比较华丽。

1209052225780c9a36fb52c92a.jpg (81.02 KB, 下载次数: 3656)

1209052225780c9a36fb52c92a.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6

从比例上,顽羊弓的Working limb(做功渊段)还要短一点,Grip(旺把)稍长一点。习惯上总长比较接近,但还是要根据使用者身体情况而定。因为顽羊弓不是制式武器,但元弓已经进入到军队制式配发的历史时期。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7
我的意思是,论坛上的观点一般认为有清以后蒙古地区弓的形制就属于清弓系统了,但是如果这个元弓 ...
suyuesuyue 发表于 2012-9-5 23:46



  弟弟,这句话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我们之前的观点是片面的.......”我的理解是很遗憾大家有这样的观点。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很多信息发生闭塞,使很多文化进入低谷。关于“......至少有一部分蒙古地区仍然制作和使用真正的“蒙弓”,并且延续至今........”,我拍摄纪录片走遍世界最大的高原和各地牧区,注意到的确像我儿时玩耍的顽羊弓很少见了。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说明一件事,我就是祖国的蒙古族同胞,我也不需要什么太多的资料,仅凭我无比熟悉的儿时玩物的深刻记忆,我自信完全可以轻易做出自己的弓,人类对自己的童年从生理学上说是记忆最深的,是难忘的。那么是不是这个朴素的事实“并且延续至今”呢?我自己只能告诉我自己:我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现代人吗?至于形制上有什么变化,请恕我浅薄,我今年47岁,只能说47年以来的形制没有变化哈哈。如果深究谁属于谁的体系,我认为没有意义,那样的话就不得不深究历史,十一、十二世纪时的北部游牧民族本身就处在融浑的状态上,契丹(金)、女真(辽)甚至更久远的匈奴、乌桓、鲜卑、回纥等等各部牧民的游牧、采集、捕猎等生活基本是相同的,因为持图兰语系阿尔泰语种的各部在文化上几乎相同,至少雷同。要注意的是那时还仅仅是“部”的状态而不是“族”。所以清、蒙的文明无疑是同源的,今天的事实是大部分族人“有族无种”。所以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做个弓箭来追忆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快乐哈哈。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8
楼主的手艺还是不错的,看着舒坦。
abddba 发表于 2012-9-5 22:42


哈哈,做弓做的好坏我还不敢说,但手艺应该合格,因为我多年来一直在业余时间做很高端的乐器自己用。我用的提琴、吉他、贝司都自己做,因为我看不上买来的那些乐器的质量。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8
红柳是软胎还是硬胎啊?
abddba 发表于 2012-9-5 22:45


兄弟能找到成材的红柳吗?够长的。我愿意出使你满意的价钱买。我有十五年的高原行走探险经历,还从来没见过能做弓用的红柳,很稀少的。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8
对于菜鸟来说,硬胎软胶好做还是软胎硬胶好做啊?楼主可有建议?
abddba 发表于 2012-9-6 00:35


前面我说过我不是了解很多其他弓种的知识的,针对顽羊弓而言,由于铺筋方法不同,我倾向与硬胎。而且硬胎的箭速会快一点,个人拙见,请慎重参考。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49
红柳
我们这(江苏连云港)也有,可惜我看到的也都是粗如手指的的枝干,这玩意还真的很难成才
红柳生长在 ...
zoushandiaoweng 发表于 2012-9-6 17:03



    哈哈好的红柳主要生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寒冷地区,纬度日照时间还要长。海拔越高的红柳,材质越硬。连云港地区的土质与江苏其他地区有些区别,因为连云港盛产高档水晶,尤其发晶【连云港本地称为牛毛晶】,所以证明这个地区地下温度相对冷,不然不会生长红柳。但这个地区的红柳很有可能更加不易成材,遗憾呀哈哈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0
就等你的弓形图片了,感觉你这种弓应该做为正宗的蒙古族弓,土尔忽特部从老毛子那里万里回归,清代蒙古 ...
九阴白骨箭 发表于 2012-9-6 20:35



    哈哈弟弟,历史不是如此简单和肤浅的,因为普通人能读到的史书很多为当下的社会需要而变得严重失实和失真。只有亲身沿着祖先的足迹进行长期考察才能纠正当今对历史的错录。就像我通过十几年的高原采风如今在学术界颠覆了世人对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的论断一样。但是你提及的我们土尔扈特部在那时的情况非常正确,我们返回祖国后由于清政府不是很信任,担心土尔扈特闹事端,所以极其分散的安排了我们的生活和栖息,东到呼伦贝尔、大兴安岭,西至新疆巴音布鲁克、阿拉善,南到察哈尔,北到苏尼特,几乎都有我们的部人,但都是极其少数的处境,这倒也反而没有对土尔扈特监察的那么严格,对于我们的生活劳动也由其自便。各地当时终归是人数少得可怜呵呵。但却是没有用干涉我们自己的习俗。而且那时全国各族同胞都在给我们募捐和支持、尊敬我们。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1
你们把伏尔加河给丢了,清代似乎很满足于中国南方的土地和富饶,对西征没兴趣,

知到蒙哥 ...
九阴白骨箭 发表于 2012-9-6 21:36


我的职业就是剧作家,再次对兄弟以诚相告:历史不是随便看一些有待认证的史书能够解释的,我们蒙古人自己有自己的史诗和历史文献。现在流行的史书包括你引用的那些“.......知到蒙哥吧,蒙哥之死,......”把我们的Monhlhakan"蒙哥"汗的名字音译都翻译的不准确!“蒙哥汗”的发音不是这个“蒙哥”蒙古语里没有这个发音。所以要有正确的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和表现历史文艺。所以我目前没有兴趣创作类似的剧本,你从我的小说《呼麦》里会看到我努力解释的很多对习俗的误解,现在的电影里经常会看到当年蒙古骑士挥鞭策马的镜头,这是极其不尊重习俗的,我的书里就耐心的解释和讲解了一些普通领域里的民族文化,蒙古人从来不会用马鞭子打马的,那些镜头完全是没有经过考察的凭空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的。类似的各族同胞的文化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建议在真正进入历史研究之前不要轻易描述自认为是正确的内容。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2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53 编辑

今天用红柳碱浸泡的弓胎差不多了,羊角滑翎开始表面加工了,羊角滑翎表面最好用玉石扳指来进行抛光,这样能够达到最光滑的效果,以往我们做弓这个部位的光洁度很重要。



1209071755556b83d1405369a2.jpg (56.11 KB, 下载次数: 3625)

1209071755556b83d1405369a2.jpg

120907175525e5d4e2be83c8e3.jpg (76.4 KB, 下载次数: 3592)

120907175525e5d4e2be83c8e3.jpg

12090717574f678eb4de12b47f.jpg (41.01 KB, 下载次数: 3599)

12090717574f678eb4de12b47f.jpg

12090717551dee9b7030981c80.jpg (63.75 KB, 下载次数: 3629)

12090717551dee9b7030981c80.jpg

1209071756f64f4dcb2c7a3175.jpg (47.85 KB, 下载次数: 3581)

1209071756f64f4dcb2c7a3175.jpg

1209071756afa30da789a2faee.jpg (41.01 KB, 下载次数: 3582)

1209071756afa30da789a2faee.jpg

1209071755fe3056b51ed70b64.jpg (35.55 KB, 下载次数: 3622)

1209071755fe3056b51ed70b64.jpg

1209071755e052860702b5836b.jpg (58.49 KB, 下载次数: 3563)

1209071755e052860702b5836b.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4
过两天就要粘角片了,兄弟们不要急,我会尽量仔细拍些图片给大家。现在我先用文字给大家粗略讲解一下粘角片的关键工艺:把接好的角片(背后统一附在一片窄于羊角片的窄木片上【木片越薄越好】)的羊角面刨平后拉毛做成羊角片胎;把弓胎(旺向【挂弦的这一面】)刨平拉毛;准备一段与弓等长的牛肠子(现在不好找的话可以用薄牛皮缝制一个管状的长桶儿),里面装满炒熟的炒米(我们日常喝奶茶时经常食用的一种谷物)装之前口含水喷湿炒米,把牛肠子两端系扣,这样这个装满潮湿炒米的牛肠子就变成了一根半硬不硬的棒子,这个我们叫涨角。准备好“带状”的麻绳,10米足够了。准备好走绳。把羊角片胎的羊角毛面涂胶,把弓胎旺向涂胶(此时需要准备好另一种稀稀的含水的胶),晾到不粘手了,迅速加热稀的羊筋胶,热度是不能接触嘴唇、手指放在胶上两秒钟不离开就会烫伤的程度。用毛刷迅薄薄的在胎和角上刷稀胶(刷均匀),不要晾凉,趁热把羊角胎贴到弓胎上。把涨角肠子铺在羊角胎的木片那一面,用走绳、麻绳扎绑紧。大功告成,不要晒,放在通风处自然晾干。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4
哈哈 今天很高兴,周一刚到公司,落实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投资。董事会决定的前期投资30万元拍摄费用已经到账,认命了制片人、摄影师、文案、场务、美术、照明等工作人员,建立了这部纪录片的摄制组。最近家乡的亲戚得知我在给儿子做弓,有几位表叔还有表弟想要我也给他们做。正好,我可以投资买些材料打算四张弓一起做,正好把日前没有拍到的图片、视频一起系统记录一下呵呵,目前就是得找几个兄弟帮忙了哈哈。今天很高兴!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4
一直也想有机会做几张不同的顽羊弓,这次公司给了人力物力资力的支持。顽羊弓最后分“漆饰”、“包饰”、“扎绑饰”、“镶饰”、“润饰”五种风格,漆饰好像清弓用的多,所谓画活吧。其实每种风格过去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五饰俱全的弓听老人说是献给可汗的装饰品或者代表敬意、臣服等等的国礼,实际用途个人觉得一般,太花哨。包饰的弓就是用木材、皮材的粘贴包裹,根据地区情况有一定实用性。扎绑饰的弓猎民行猎用的多些,是最实用的之一,也分贵贱。蚕丝扎绑是上品。镶饰弓说的是王爷弓,既要有实用的价值又要有身份特征,往往是镶嵌宝石、珊瑚、银丝(蒙古族不会使用金丝的),再结合蚕丝的扎绑。润饰可以说是最实用的军工做法,表面不能油漆,需要油脂对表面进行处理,防水防晒,也是本人最喜欢的呵呵。对于蒙古族同胞的礼俗来说,送给不同的人的弓对最后装饰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古律法扎萨规定的都有标准,弓的装饰是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不能冒充使用和接受哈哈哈,一张王爷弓即便白送给一个普通牧民,他也绝不敢接受,除非他有功劳,随着送给他的弓同时被任命了“百户”、“千户”之类的职务他才能接受这个弓,不然反而成为众人射杀的对象了哈哈哈哈。都是些封建残余哈?现在没那么严格了,和谐社会,我打算妄然的给亲戚们试着做几种不同的风格的弓。这次摄制组有活干了哈哈哈哈,拍纪录片很辛苦的哈哈。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5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1:56 编辑

这两天筹备的差不多了,有些材料还没到,先做模具啦。



777777.jpg (116.1 KB, 下载次数: 3579)

777777.jpg

666666.jpg (112.1 KB, 下载次数: 3574)

666666.jpg

5555555555.jpg (121.97 KB, 下载次数: 3513)

5555555555.jpg

44444444444.jpg (90.97 KB, 下载次数: 3491)

44444444444.jpg

33333333.jpg (126.91 KB, 下载次数: 3457)

33333333.jpg

22222222222.jpg (86.72 KB, 下载次数: 3469)

22222222222.jpg

11111.jpg (114.93 KB, 下载次数: 3385)

1111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1:58


这个胎模具是调整和校压弓胎反曲程度(根据使用不同木材)用的。图中的旺把(黑色的)是个画线模。

他们要拍摄我做工的过程和一些细节,前面我干的活没有拍到,所以要求我重新来。日前我只打算做一个自己玩的弓,这次看来要做几个,所以准备稍微系统一点,就开做个模具方便些。


央视纪录片频道也应该没问题,他们应该是支持我的呵呵。近日也接触过他们,我首先建议了他们注册这个网站先了解一下大家的热情和情况。我对他们介绍了这个网站,讲解给他们这里是个和平和文明的交流平台。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0
非常感谢兄弟!我已经找到了上成的刺槐,纹理非常好,可以用。以后咱们慢慢找呵呵。不过我只愿意手工制作这个弓,哥哥我自己也可以绘制CAD,以前我在北京理工大带过金属工艺学的课哈哈,不过我用CAD肯定没有你专业,因为不常用。而且这次也避免机加工。动手做活其实是一种乐趣哈哈。万分感谢你的好意,有空来坐客。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2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03 编辑

今天第一个弓胎基本粗加工出来了



16.jpg (162.24 KB, 下载次数: 3626)

16.jpg

15.jpg (208.68 KB, 下载次数: 3552)

15.jpg

14.jpg (101.28 KB, 下载次数: 3501)

14.jpg

13.jpg (169.58 KB, 下载次数: 3483)

13.jpg

12.jpg (145.45 KB, 下载次数: 3475)

12.jpg

11.jpg (159.57 KB, 下载次数: 3434)

11.jpg

9.jpg (131.28 KB, 下载次数: 3473)

9.jpg

8.jpg (123.59 KB, 下载次数: 3519)

8.jpg

7.jpg (156.15 KB, 下载次数: 3460)

7.jpg

6.jpg (171.67 KB, 下载次数: 3567)

6.jpg

5.jpg (126.72 KB, 下载次数: 3523)

5.jpg

4.jpg (159.39 KB, 下载次数: 3607)

4.jpg

3.jpg (154.97 KB, 下载次数: 3481)

3.jpg

2.jpg (132.71 KB, 下载次数: 3527)

2.jpg

1.jpg (46.68 KB, 下载次数: 3430)

1.jpg

01.jpg (107.9 KB, 下载次数: 3500)

0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3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05 编辑

今年抓到的几个狼,政策不许杀了呵呵,在笼子圈里放两天拉远点放生了吧。皮也落不下了哈哈。朋友的墨镜惨了哈哈




1209260354713ce04724d5601c.jpg (49.48 KB, 下载次数: 3482)

1209260354713ce04724d5601c.jpg

120926035441e667153ef4b1f3.jpg (74.42 KB, 下载次数: 3518)

120926035441e667153ef4b1f3.jpg

12092603544f525d55707494f6.jpg (80.88 KB, 下载次数: 3594)

12092603544f525d55707494f6.jpg

1209260354c23c695ead01775f.jpg (63.59 KB, 下载次数: 3473)

1209260354c23c695ead01775f.jpg

1209260354b1c6faf148823757.jpg (69.66 KB, 下载次数: 3481)

1209260354b1c6faf148823757.jpg

1209260354af241f13cf8b5ab9.jpg (89.36 KB, 下载次数: 3477)

1209260354af241f13cf8b5ab9.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5
我也拜读道兄的帖子良久,受益匪浅,对我做角弓帮助很大,一直没有来冒泡,过意不去,兄台的胸襟开阔,令人 ...
翻番 发表于 2012-9-26 19:16


有机会大家聚。旺把材料尽量重,梢子尽量轻,两个弓梢合起来的重量不应该大于一个旺把,要注意呀兄弟。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5
楼主拆开话题吧,在狩猎区发个围猎的贴子,怎么活捉的狼,澳大利亚的牧民已经和狼和平相处,前提是给羊脖子 ...
九阴白骨箭 发表于 2012-9-26 20:11



    这次从家乡带回了不错的羊角,我已经开始锯了,这两天我会上我叠角的图片呵呵。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6
好的高老弟,亲戚们要我做的那几张是他们自己要的形状,我自己会做一张地道的顽羊弓自己留着用,说实话,给我的孩子过上马礼用的小弓就是个玩具呵呵,马上就做完了,不值得一提。我自己倒是真的想留下一张自己的弓,争取做得传统一些,问心说现代的很多种弓我也真的不会做,有的甚至都没见过,要不是高老弟等诸位专家在这里的帖子我真的不知道还有那么多各种形色的好东西。这次回内蒙老家,路过呼和浩特,那里博物馆的人也想让我做一个顽羊弓他们要留下。我自己的弓骨今晚完工了,太累了没上图,明天补上。欢迎高老弟常来玩,使我们会有更多的见识。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6
老高的建议太好了
箭镞 发表于 2012-9-27 11:00


我会尽最大努力,现在还缺一些传统的弓饰材料没找到,我已经托老家的亲戚们去搜集了。真正传统的王族顽羊弓类似近代军队里高级军官配置的手qiang一样的地位,要有地道的草珊瑚、松石等等弓饰,哈哈就像大官手qiang要配漂亮牛皮编花儿一样。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07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09 编辑

昨天太累了没上图,我自己留着用的顽羊弓骨已经做好了,羊角也锯好了,准备叠摞羊角片子了,准备十月包筋。

12092817215453f7d68f501500.jpg (173.56 KB, 下载次数: 3562)

12092817215453f7d68f501500.jpg

1209281725317f65a1d6cbc991.jpg (128.39 KB, 下载次数: 3503)

1209281725317f65a1d6cbc991.jpg

120928172463d986a274ca0916.jpg (23.57 KB, 下载次数: 3359)

120928172463d986a274ca0916.jpg

120928172452a75915a9fb8c3c.jpg (167.86 KB, 下载次数: 3540)

120928172452a75915a9fb8c3c.jpg

120928172417ae79a76e1bbde1.jpg (157.25 KB, 下载次数: 3567)

120928172417ae79a76e1bbde1.jpg

120928172340c543a69dbdc248.jpg (184.23 KB, 下载次数: 3424)

120928172340c543a69dbdc248.jpg

120928172169f9912db20d7165.jpg (178.58 KB, 下载次数: 3372)

120928172169f9912db20d7165.jpg

12092817257b8c32dd014cbe14.jpg (170.27 KB, 下载次数: 3391)

12092817257b8c32dd014cbe14.jpg

12092817249ec03073cd7b9184.jpg (117.12 KB, 下载次数: 3432)

12092817249ec03073cd7b9184.jpg

12092817246d6f0d84e4215660.jpg (184.42 KB, 下载次数: 3484)

12092817246d6f0d84e4215660.jpg

12092817241b4f7bf3865d36b7.jpg (127.81 KB, 下载次数: 3464)

12092817241b4f7bf3865d36b7.jpg

12092817218e870ce267ab8f24.jpg (238.71 KB, 下载次数: 3476)

12092817218e870ce267ab8f24.jpg

1209281725f2ec390479b61dfb.jpg (171.59 KB, 下载次数: 3511)

1209281725f2ec390479b61dfb.jpg

1209281724df3af524740153d9.jpg (214.66 KB, 下载次数: 3523)

1209281724df3af524740153d9.jpg

1209281724bf4a4ae01f14e0bc.jpg (196.15 KB, 下载次数: 3486)

1209281724bf4a4ae01f14e0bc.jpg

1209281724a5b3e5eb1eea77b3.jpg (99.96 KB, 下载次数: 3446)

1209281724a5b3e5eb1eea77b3.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0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11 编辑

粗做的角梁子呵呵
两个弓骨了哈哈,图中上面的那个是应亲戚自己要求的形状做的,下面的是地道的顽羊弓骨,自己留着的哈哈




1209281741089e9cdb1ae09fbc.jpg (94.36 KB, 下载次数: 3424)

1209281741089e9cdb1ae09fbc.jpg

12092817410a2ce8e7b0575a30.jpg (147.77 KB, 下载次数: 3420)

12092817410a2ce8e7b0575a30.jpg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jpg (166.06 KB, 下载次数: 3448)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jpg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 (1).jpg (166.06 KB, 下载次数: 3368)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 (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2
道老师:
      这手艺没话说,平衡做好了,对调弓\防止翻弓有很多好处吧?
     这稍子够长的,后面打了个槽, ...
翻番 发表于 2012-9-28 20:29

兄弟你好,平衡是弓骨最重要的环节,平衡做的不精准后面为了调整上下渊的时候就会不得不收拾角片,难免角片薄厚不均匀,这样弓发力时不会健康,很多被装饰层包起来的就看不到了,你说的很对,弓骨平衡不好自然也给后期调校带来困难甚至调校失败前功尽弃。这个传统的顽羊弓的梢子我是按照传统尺寸做的,后面的槽是我们蒙古族最传统的顽羊弓必须要做的,这个槽叫做“风挂”,做这个风挂很需要经验,不是简单开个槽就完了,要根据弓力、旺长、旺把长度、材料重量等等因素来决定槽的深浅和宽窄甚至内切弧度,它的作用:1.减震,【在箭射出的瞬间产生合理的风阻力减少弓渊重复进行的反弹动作】。2.传统蒙古弓是没有弓垫的,这个风挂可以把旺(弦)收拢到最中心的位置,并产生巨大的最后一送(对箭)的力量【类似草原上冬季孩子们用木板沾雪磕在靴子根上打雪仗的力学】。3.坚强弓梢的牢度和抗断裂性,这个风挂等同于把纤细的弓梢加了两道加强筋。所以我们的顽羊弓的弓梢可以最大程度的做的轻盈细小,以减轻震动提高稳定性。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这么普通的一个传统工艺一直没有人公布给大伙,但这次回家乡的确感到能够制作这个弓的牧民真的很少了,所以我愿意耐心的讲给大伙。风挂的制作要用手在耳边挥动弓梢【装到弓渊上之前】用耳朵听声音,凭听觉【兜风的频率】和经验掌握。弓梢上与风挂相反另一面【射箭时朝前的那一面】修整成刀刃一样的形状,这个“刀刃”叫做“切风”,制作方法【刃的锐度】和制作风挂一样,用耳朵听,但不同的是用越大的力量挥动而声音越小越好。我以后陆续给大家讲,做到哪讲到哪吧。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3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15 编辑

呵呵这两个弓我准备做一个远射弓,但我自己觉得并不够传统,有点像沃默尔汗国时期的步射弓,我有更大的热情做自己的顽羊弓,比较传统的王族马弓,很小,主要用于打围和近距离自卫格斗功能的。
这张图片里下方的是我自己的弓,由于拍摄的人用的广角镜头所以产生很大的透视效果,显得我的弓很大,实际上要比图中上面的弓小15公分呢。




那张远射弓是开槽夹粘的,我自己的顽羊弓是卡槽平粘的,按找最传统的做法其实不用胶粘,弓做好后最后仅仅扎绑就可以固定弓梢,这一点我有一点点担心【自己终归好多年没做了】,所以上胶了。下次再做我就争取不粘了。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jpg (166.06 KB, 下载次数: 3460)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jpg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 (1).jpg (166.06 KB, 下载次数: 3400)

1209281741f32e7ac4190895a6 (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6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16 编辑

开V型槽的

222.jpg (131.03 KB, 下载次数: 3410)

222.jpg

111.jpg (107.74 KB, 下载次数: 3422)

111.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6

很多东西都是一种生活内容,如果这个内容有意义就把它传承下去,据说这就是文化,文化传承需要诚实的心态,做为一个蒙古族同胞我不赞同故弄玄虚,一旦为了个人的目的把原本平常和平凡的文化弄得神秘化了最终只有阻碍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本人本身就是一个从事原生文化工作的人,在这里也希望以往不了解我们蒙古民族文化的兄弟们对我们有一些初步认识,以便大家相互尊重并成为好兄弟好朋友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7
回复  道尔吉

有点像螃蟹弓的味道
箭镞 发表于 2012-10-1 15:48



    呵呵好像是的,也说不好是螃蟹弓像蒙古的顽羊弓还是顽羊弓像螃蟹弓哈哈,但旺把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决定着顽羊弓用马箭。而且你引用的这个图是我按照亲戚的要求给他做的,我自己的弓才算是我记忆中的传统的顽羊弓。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7
角片的难道要搭接?不用对接么?期待道尔吉大哥的下一步!
yingxinzhou 发表于 2012-10-1 21:37


羊角片的问题我在前面的回复里详细谈过,这次我做的弓力不大,大约55斤,所以我摞羊角片子少,按照大弓力的做法需要单渊需要九片以上共十八片甚至更多,越多摞的越厚。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8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19 编辑

今天上图,昨天我摞好羊角片子了.

只是在北京实在找不到牛肠子了,只能用帆布袋子撑绳子了,我想应该可以的,五天后就知道了


1210012352457943fb16925b8d.jpg (97.21 KB, 下载次数: 1721)

1210012352457943fb16925b8d.jpg

121001235058ba8fb562d7d4ca.jpg (82.97 KB, 下载次数: 1697)

121001235058ba8fb562d7d4ca.jpg

1210012351a01a4d4955edcf4c.jpg (94.54 KB, 下载次数: 1677)

1210012351a01a4d4955edcf4c.jpg

1210012350f1e1a9827a5f8c1b.jpg (96.16 KB, 下载次数: 1653)

1210012350f1e1a9827a5f8c1b.jpg

1210012349f8fa5f89f849daac.jpg (97.2 KB, 下载次数: 1659)

1210012349f8fa5f89f849daac.jpg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19
道老师:
    您角片刮槽么?弓胎和角片粘结面刮槽么?
    看您的弓胎是渐变,请问最薄的地方是多少?
    您 ...
翻番 发表于 2012-9-30 05:21

抱歉弟弟,刚刚看到你的回复,羊角片子要在薄的木坯子甚至牛皮纸上都行先摞好(斜接),胶干后修平一个基准面,然后勒槽子,弓骨也要勒槽子,我前面上过图的。你看到的渐变实际上很微弱,有可能广角镜头拍照的问题,修渐变要等羊角片贴在骨上之后的事了,至于修多薄多厚、哪薄哪厚要根据经验和感觉,很难说出具体尺寸,但一定要均匀渐变。我的经验是筋厚于角片,角片厚于弓骨,我仅仅凭经验说,骨厚平均6.5毫米【厚处9毫米、薄处4毫米】,角片厚平均7毫米【厚处9毫米、薄处5毫米】、筋厚平均8毫米【厚处10毫米(按中心线起脊,因顽羊弓渊的横切面是双凹边、角面凸弧边三棱形的)、薄处6毫米】,就能达到65——70斤的力量,旺把处渊宽3.5毫米,梢子处渊宽19毫米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20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20 编辑

  不方便的话拿跟晾衣杆照张全身照意思意思也行哈,关键是懂那个理嘛……呵呵,当然有 ...
伏火 发表于 2012-10-2 18:02



    而且上次忘了说,就是你射箭是要含胸【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上身轻微前倾,这样用力更舒服,我来给你解释一下这个动作的源头,主要是来自呼伦贝尔地区早起射猎的习惯,传统的蒙古族男人布斯【腰带】系得很低,腰间佩戴小佩刀、火镰等用品,富足的人也有佩戴玉佩的,尤其射箭时必然要挂胡禄,射猎时身体前倾也有避免佩物相撞发出声音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现目标和不被目标发现。放箭前可以做到腹前的佩物悬挂着不摇摆的人是好射手,证明他的呼吸很好。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21

回复  道尔吉
走绳加气囊,好创意
箭镞 发表于 2012-10-3 13:45


哈哈兄弟,这不是我的创意,以前老人们都是这么做的,那个不是气囊,原本应该用牛肠子,我现在实在找不到所以就用帆布袋子代替,里面装满我们喝奶茶时吃的炒米,绑绳前把炒米里面充水,扎好口,随着水分发酵炒米会越来越涨,越来越紧,而且基本上会随着胶的固化过程越来越紧。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21
回复  道尔吉
泡米?哈!泡黄豆也行呀
箭镞 发表于 2012-10-3 22:42


弟弟你好,蒙古族同胞吃的炒米不是大米,是一种比黄小米大一点的谷物,按道理说只要发酵膨胀的谷物都应该可以用,只是对发酵膨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我不敢保证其他谷物的作用,有空我试一下其他的,然后大伙共享,你自己也可以试验一下,先了解一下自己用的胶的凝固时间。多试试没坏处。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22
本帖最后由 0477 于 2015-7-1 02:22 编辑

回复  道尔吉

这么大的弓梢肯定是有重量的,但道兄在弓梢背面做了凹槽处理,
从物理学角度既在保障强度 ...
箭镞 发表于 2012-10-5 15:31


呵呵弟弟好好看一下我的帖子,我在前面讲过,这个槽叫做风挂,不仅仅是为了减轻重量和加强用的,最重要的是它起到反阻风的作用,是非常传统的顽羊弓的做法。所以这个风挂的宽度和深度都要根据弓的整体设计来决定,装之前用手挥动用耳朵听后,觉得粗略合适了才能装在弓渊上,最后还要修整。
作者: 0477    时间: 2015-7-1 02:23
老哥的帖子总要看,这几天忙着做弓胎,没上来!
我发现老哥真细心,每个人的提问都一一回答,您这么忙,真 ...
翻番 发表于 2012-10-5 21:40

你好弟弟,我这几天十一假期总陪客人,也没正经做弓,纪录片的摄制组那些兄弟们也都放假了,所以我抱着我的儿子哈哈,尽量在这多回答些兄弟们的帖子。勒刀子我一般用正反圆弧的刃,羊角纤维韧性好,比较适合勒圆弧槽子,很小的圆弧不必太深。对于土弓和清弓的筋角木厚度比真的请兄弟见谅,我不太懂,也不敢乱说,我们蒙古族的顽羊弓的原则是木最薄,其次角,再其次筋。也就是筋最厚,木最薄。尤其筋的用法不是铺筋,是包筋,一直抱到角面的边上五分之一的宽度上,也就是说最后角露出来的只有五分之三,筋面正中心要起脊,传统顽羊弓筋脊最高处能达到15毫米。也就是说横断面是凸形圆弧底边【角面】凹形圆弧双等边【筋面】的三角形。




欢迎光临 蒙古语翻译事务所_蒙文翻译,蒙语翻译,新蒙文翻译 (http://mgltxt.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