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铭先生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开明绅士,在他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期间,曾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李鼎铭是陕西米脂人,从1910年起先后在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当教员,从事教育10余载。最近发现了李鼎铭1916至1917年受聘于榆林中学,担任教员时亲自编写的一份蒙古历史讲义。 这份70年前的蒙古历史讲义现保存在李鼎铭的长孙李雪峰手中。李雪峰是宁夏电力局的离休干部,1984年,他到陕北探亲,途经榆林,当地一位已退休的老中医鱼道隆先生向他献出了自己珍藏的一份油印文稿,即鱼道隆的父亲鱼继尧1916至1917年在榆林中学读书时使用的历史讲义,也就是李鼎铭当时任教员时编写的《蒙古历史教科书》。 这是一册用毛边纸油印线装的讲义,共104面,约2.7万余字。文首一行为“蒙古历史教科书教员李鼎铭编纂”。据鱼道隆为这份讲义写的简短“序言”中称,这是他的父亲鱼继尧的手迹。全书分总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4部分,除简短的“总论”外,其余3部分又分为11篇36章。从讲义的内容看,这是一份叙述古代北方民族史很简要的讲课提纲,从夏商时期北方的猃狁、荤粥开始,中经北狄、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党项、女真,到蒙古的勃兴、元朝盛衰、明清时期的蒙古及与俄之关系。脉络清楚,基本史实准确,自成一种体系。这反映出李鼎铭曾经翻阅了大量史籍,进行了认真的综合归纳。 李鼎铭家乡所在的陕北榆林地区,历来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来往之地,蒙汉来往十分频繁。这种历史关系和相互影响,是李鼎铭能够更多地了解蒙古历史一个有利的条件。在这份讲义中,能够不受封建正统偏见的左右来看待北方各民族,采取客观叙述的手法,对于蒙古族作为统治阶级的元朝所实现的空前统一予以肯定;对于忽必烈的用人之道、元朝的对外对内交通建设等颇加赞许,这在当时都是难能可贵的。(陈育宁) |
|